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337章

作品:穿书后和丞相有个崽[种田]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老树青藤

    笔墨款式与材质都是一样的,云初不喜欢他的东西比云风的好,崔慎尊重孩子的想法。
    看着两个孩子凑在一起欣赏精致的毛笔与墨锭,崔慎小声的与云怀瑾咬耳朵,“我发现,云初是真的一点也不介意云风分走他的东西。”
    云怀瑾看着两个孩子,轻轻点头,也小声的回他,“那是因为阿风他对乖宝也很好,他每天与乖宝在一起,将人护的滴水不漏的。有时候想的比我都要周到。”
    “因为云风在意你,也在意云初。知道云初在你心中的分量,所以格外护着。”崔慎看一眼云风回道。
    云怀瑾轻叹一声,“原因我也知道,只是总会担心阿风这样,他会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一样。”
    崔慎看出云怀瑾的担忧,心知云怀瑾是真的在意那孩子,他伸过手轻轻握着云怀瑾的手,“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想到的东西自然也不同。或许,对于云风来说,守着你与云初,就是他最想要的。”
    “你说的也对。”云怀瑾轻舒一口气,“不说这些了,今后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总有一天,阿风会找到他真正想做的事情。”
    宋玉春瞧着云怀瑾和崔慎在一旁亲亲密密的说话,嘴角笑意越发深重,她拉着两个孩子说话,给二人提供更多的独处时间。
    两个孩子第一天上学,天气很好,天空蓝的像宝石,漂亮的不可思议。
    云怀瑾与宋玉春一起送的两个孩子去私塾。
    私塾的夫子宋运生,乃是大雍朝大儒的关门弟子。如今六十有五,一生未入仕途,只教书育人。
    年轻时教的都是些举人,朝中有不少官员都是他的学生。年岁大了之后,便不再教举人,只开蒙。
    最多教至童生,童生之后,便不再收了。
    到了地方,云怀瑾带着两孩子下马车。宋玉春马车在前面,她已经下了马车,正等着他们。
    一行人一起进了私塾,院子并不小,里面造景布局也有讲究。
    门房是知晓宋玉春身份的,他恭敬的领着人进去。
    去宋运生的书房,需要穿过学堂。
    此时尚未上课,学堂里的学子们正在院子里玩耍。
    这些学子们年岁都差不多,在八岁左右,云风的年纪算是里面最大的。
    学子们见到有新的学生来,他们的纷纷看去。
    第一眼看的就是个子高,长相有些异域的云风。
    随后又被云风身边,模样精致漂亮的云初给吸引了。
    赶着要去拜师,一行人脚步较快。学子们视线追随着,很快人就穿过学堂的院子,入了长廊拐弯不见。
    人消失之后,学子们这才窃窃私语的议论起来。
    “哎?刚刚那个穿着学子服,个子高的人长得和我们很不一样。夫子什么时候开始收外域学生了吗?”
    “可我觉得那人也长的像大雍人,应该是大雍人和异域人生的吧。”
    “你们觉不觉得那个矮的漂亮的,长得有点熟悉啊?”
    此言一出,一众学子们停顿片刻后,纷纷点头。
    好熟悉啊,似乎在哪见过,到底在哪见过呢?
    他们正在绞尽脑汁想的时候,有个学子突然喊道:“我想起来了!那人我在画像上见过!”
    “对!我也在画像上见过!”
    其他学子经过提醒,也逐渐有了印象,他们好像也都是在画像上见过。
    去岁中秋前后,家中突然拿来一副画像,让他们记住画像上,与他们差不多大的人的样貌。
    因为奇怪家中人的举动,还真多留意了,因此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白胖的孩子说道:“我母亲说,画像上的人是丞相大人的孩子。让我好好记住,不要无意间冲撞得罪了。”
    周围的孩子们也都跟着点头,“我们家里也是这么说的。”
    孩子们这边凑在一起在议论着,云怀瑾一行人已经到了宋夫子的书房。
    宋夫子身着素色长衫腰间束带,花白头发以一根简朴木簪束住,他与王夫子一样,留有长须。
    “学生见过夫子。”
    云初和云风见到宋夫子后,立即行了礼。
    宋夫子并没有立下学生长辈,不可同行送学生进来的规矩。因此云怀瑾和宋玉春是跟着一起进来的。
    而宋夫子见到宋玉春后,还起身对着她行了一礼。
    宋玉春与宋夫子属于同族但并不是一支,隔的有些远。虽说宋夫子年岁比宋玉春长,但按照辈分来说,他要叫宋玉春一声小姑姑。
    “宋夫子,孩子以后就有劳你费心教导了。”宋玉春摸摸两个孩子的头,对宋夫子说道。
    宋夫子颔首,“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应当的。”
    云怀瑾作为晚辈,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二人说完后,行礼问好。
    眼看到了要上课的时间,云怀瑾和宋玉春没有多留,叮嘱两个孩子听夫子的话后,便离开了私塾。
    与此同时,林青宇几人也分别去了四个村子,开始了招工。
    林青宇分的是秋枫村,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子。
    她心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稳稳的坐上那工坊管理者的位置。
    许如山给每个人都派了两个护卫镇场子,林青宇带着人到秋枫村的时候,早就有村民远远的瞧见他们,赶紧回村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