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八十年阳寿换的公主命 第40节

作品:八十年阳寿换的公主命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舍自不甘心

    之所以专门提出要独自去,是阿四体谅姬若水病弱的身体。
    眼瞧着他身体似乎有所好转,但今日陪着阿四逛了一圈已经快到姬若水身体的极限了。
    姬若水就让人去请在偏厅的柳娘来,又叫了好几个宫人一起跟着阿四,免得今日人多手杂,有人冒犯阿四。
    阿四踱步从舞蹈的乐人们之间穿梭过去,一双眼睛将刚才不停看自己的人瞪了个遍。
    她自以为凶狠,被她瞪的人倒是挺高兴的。
    一离开喧闹的室内,阿四能感知到的世界一下子扩大,难免又有一点声响落到她的耳朵里。
    是一对借着宴会出门相会的母女,她们说的是一件乡间的小事。
    母亲和女儿抱怨老家的族人又做了些恶事,“这样下去,也不知道你阿耶这官还能做多久,万一哪一日被查出来了,他丢官不要紧,别耽误了你的前程才是好。我就指望他家那些人再安安分分几年,到时候看我不甩脱这家人。”
    许久没听见“阿耶”这称呼,阿四反应片刻,想起来宫外的人大多还是有阿耶的。只有少数幸运的女人,才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家族的庇护成为自由的人。
    那做女儿的比母亲更晓得老家族的为人,她正是瞧不起亲爹的年纪,说话也冲:“就连老头子的举人功名都是族里帮着供的,既然除了一个老头子,他们肯定指望老头子剩下几年里再带一个出来。他们是眼见指靠不上我了,盼着再出一个进士,好甩开咱们呢。”
    时下科举的考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的生徒,二是先经州县考试,再由地方官员举荐的乡贡,也叫举人。
    阿四对目前的科举有些不多的了解,知道此时的科举是不糊名的。
    她一直觉得这样很不好,很容易让一些人钻空子。读书考试嘛,监察就得越严苛越好,这样别人能福气,真正的人才会放光。
    而现在的举人名额还得有些家底的人家才能够得上,越是有权势的地方家族,更是容易出功名。
    上升的通道被少数人占据,下面的人看不见改变的希望,时间久了必定是要生乱的。
    那操心的母亲想得更多,她说:“不说远的,就是家里还有不三不四的庶子,你在国子监可得给我争口气,压服了他们,我以后出门也好用老脸给你说一门招赘的亲事,好占住这份家业。”
    说着,做母亲的也怨怪自己:“要是我当年多学一些,说不定现在也能出仕,也就不必再看死老头的脸色了。”
    女儿开始安慰母亲,再三表示糟糕的局面在她这一代肯定会被打碎的。该是她的谁都抢不走,她以后要靠自己让母亲当上诰命夫人。
    往后一些话阿四没有再听,安静地换了一个方向走。跟在阿四身后的宫人是听不见两堵墙外的声响的,只沉默地跟随。
    阿四对母女间抗争持乐观态度,毕竟目前天下是姬家的天下,她对皇帝阿娘和阿姊们都很有信心。
    不过,她们说的关于乡贡的事倒是启发了阿四。
    作为统治者想要治理天下不那么费劲,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关键的时候只有一个声音。而母女说出来的一个重要的阻碍的就是家族,根系庞大的家族控制了一方土地和百姓,所谓父老。
    放大了说就是世族,大周那些族谱比天大,传承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世族。科举制的推行弱化了世族对土地的控制,他们更多地要聚集到鼎都来,本身也不再组建武装。
    但这对于皇帝来说还远远不够,这种以父为纽带组成的世族,意味着一个有自主需求的利益群体,他们极其容易因为自身的需求发出与皇帝不同的声音。
    从古往今,能查阅的资料中,秦国是做的最极端的。用密密麻麻的法律将每个大家族打散,保证民众都是单独的小家,无法集结的小单位力量最好控制。朝廷可以最大程度地剥削每个人身上的油脂,尽可能地聚集在国家,打造成强大的国家和弱小的无知民众。
    但这需要众多的官吏一同治理,而官吏也是人,且是无知平民无法抗拒的有权者。难免就会造成层层剥削,导致最后到了皇帝手中的东西比最初变多了,但又没有那么多。
    而这些官吏盘剥百姓所得的,又再次补充自己的家族,久而久之又是一个无法掌控的局面。
    阿四不知不觉间走到一处假山下,清晰地认知到这又是一个死局。
    就像从前的周天子注定死亡一样,秦国带来的制度同样是一个破灭的结局。
    第62章
    阿四之前问姬宴平, 为什么后世不吸取秦国教训?
    当时姬宴平笑得开心,她没有明说。
    但现在阿四懂了,后世的皇帝当然吸取教训了, 不过, 吸取的不是要百姓次次受苦的教训,而是秦国分化管理民众、彻底搜刮民脂民膏的好处, 以及过犹不及的教训。
    所以不同朝代放在明面上的永远是仁慈的一套, 而到了后期, 纸包不住火, 就有了朝代的更迭。
    主导更迭的人无论出身贵族还是贫民,那个领导者坐上皇帝宝座后, 或许最初时会体恤曾经的自己所处的百姓, 然而, 最后都会体谅自己治国的辛苦。
    此时天已经黑了,华灯初上,阿四仰头得见群星璀璨, 她从没这样清醒地认知过,自己一直一直处在一个可怖的世界。不管前世今生,世界底层的规则从未改变过。
    “四娘怎么跑到这儿来了?”柳娘不紧不慢地走到阿四身后, 跟着她向天空投去一瞥,而后蹲下身去阿四对视, “四娘是累了、想回宫了?还是有什么想和我说?”
    阿四想说的东西很多,但又卡在喉头,她有点委屈地问:“为什么柳嬷嬷总是能知道我在想什么?”
    柳娘抬手抚平阿四凌乱的鬓角,笑道:“因为我们四娘将心里的事都写在脸上, 我一看就知道,四娘在说‘嬷嬷, 我很难过’。对不对?”
    阿四诚实道:“是的,我有些事情想和嬷嬷说。”双手往柳娘身上搭,心情奇异地好了许多。
    “那阿四是想在这里说?还是回宫再说?”柳娘手臂穿过阿四腿弯,抱起孩子往回走。
    阿四往外一指:“叫上三姊一起回家吧,在这一点意思都没有,婚礼有什么可看的,我只盼早日没了婚礼才好呢。”
    柳娘边走边笑:“我们四娘都开口了,这事早晚有一日要消散的,说不定有一天见人办婚礼都和见人不穿袴一样可笑。”
    “不穿裤子?还有人不穿裤子吗?”阿四怕热又好动,穿不住无腰无裆、只有两只裤管的胫衣,柳娘就选了胡服中的长裤,裁成“短裤”给阿四夏日穿着。
    阿四平日里也没有翻人裙底的爱好,加上裤和袴读音仿佛,她至今也不知道旁人穿的都是亵裤和胫衣。
    柳娘顺利将阿四的注意力引开:“秦时人就少有穿袴的,尤其是男人,多是□□下半身,以长长的衣裙遮蔽。”
    阿四皱眉嫌弃:“嬷嬷……”
    “好了好了,我不说了。”柳娘抱着阿四坐上马车,随行的护卫随之跟上,马夫挥鞭驱马。
    “三姊不回去吗?”阿四问。
    柳娘笑道:“三娘已经十五岁,快要及笄的人了,事先和长辈商量过是可以留宿在外的。”
    马车自坊间驶出,拐入正街,没过多久就到宫门前。阿四已昏昏欲睡,黏在柳娘的颈侧迷糊道:“我还有事没说呢,不能睡。”
    柳娘横抱阿四换坐肩辇,低笑道:“睡醒再说罢,嬷嬷又不会突然消失不见。”
    困归困,这点自知之明阿四还是有的,“要是就这样睡了,我醒来就不记得了。”
    临到丹阳阁门前,阿四挣扎着下地自己走。丹阳阁中灯火通明,热水早就备下了,柳娘沾湿面巾为阿四擦了一把脸。
    阿四点点头:“洗完脸果然不困了。”
    她往坐床上一瘫,拍拍肚皮说:“我好像又饿了。”说“又”是因为前不久才吃过一顿,人一思考就饿的快。
    宫人端来一盘青枣、一碟茶点、一杯牛乳。
    阿四细嚼慢咽吃了个七成饱,懒洋洋地拉着柳娘开始讲今天的奇遇,把那对母女的满腹牢骚说了:“科举中这样的事多么?要是人人都依照权势定科举高下,人才不就都埋没了吗?”
    柳娘却说:“常人家中能有多少力气读书识字?想要找人才多从世家大族中寻找,次一些也是寒门。你今日说的那一家,多半就是寒门出身,家里稍有些人脉家财,实际上,也只供出来一个能够得上晋王府婚宴的官员。这种人朝中并不多,找起来也容易。又是母女的,大致上就那么一二人。”
    怎么突然就跳到要把人找出来了?要是因为她一句话,导致那个姑娘的希望破灭还挺让人愧疚的。
    阿四伸手按住柳娘的手,“嬷嬷是要找出人让阿娘惩处她们吗?”
    柳娘任由阿四动作,笑问:“四娘不是想找出人来帮一帮吗?她家我也略有耳闻,那小娘子在国子监刻苦,却不算特别有天赋,未必争得过庶弟,为四娘一桩心事,我帮上一帮也不算吃亏。”
    “她会接受吗?”阿四又迟疑了,她是很想这么做啦,这是不是另一种不公平?但往前千百年女人都不能入仕,也没人为此叫屈,似乎又觉得合理起来。
    不过,这样的娘子一定是有自尊心的吧?
    柳娘说:“不必忧心的,在这个难得给女人开了一扇门的时候,她一定会不顾一切先冲进门,而不是先问原因。真清高的人,现在还养不出来。”
    全然不缺金钱的人才会说不在乎钱,当腻了官或者故意隐居山间等人来寻的人才会宣称自己淡泊名利。
    只有拥有过的人,才有资格说不屑。
    而对于从前没机会的人来说,只有蠢到生来没带脑子的人才会自命清高。
    如果这个小娘子是这样的人,今后也就不必再关注了。
    阿四深以为然:“是了,我每天吃山珍海味犹然感觉不满足,更何况别人?”
    她决定这次要自己去和阿娘说,和柳娘问清楚了那家人的身份,第二日起个大早去甘露殿找阿娘,结果居然不在。
    内官拱手:“四娘来的不巧,今日是大朝会,再略等一等吧。”
    这么早出门,一定很快回来吧?
    她问:“阿娘要什么时候才下朝会呀?”
    “近日事多,照往日的时候估计,约莫还要两个时辰。”
    阿四先对皇帝阿娘的工作量表示敬仰,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甘露殿。她还记得姬宴平说过的妹妹小技巧:想要的东西找太子,想解决的麻烦找楚王出主意。
    她又去弘文馆找人,远远能看见弘文馆的门了,她才想起来,楚王今年已经超出弘文馆的就读年龄了,她现在和太子一样每日参朝,根本不在弘文馆。
    阿四迟疑地在木廊停下脚步,庭中植有数竹,竹子间有木凳。她走进去坐在木凳上是,开始思考要不要去宣政殿附近等着,到时候先抓到谁算谁。
    这么一想又有点麻烦,要是她能自己做主就好了。
    不对不对,今天想着给素未谋面的小娘子做主,过几天她岂不是就打算上天摘星星玩了?这种危险的想法要不得。
    阿四的焦躁地动动脚,软底的鞋子踩在不平的路上有些硌脚,可能是踩到石子了吧。阿四抬脚低头查看,发现是土地裂开一小块,似乎是竹笋萌出了。
    竹笋啊……正冒出头的竹笋,炒肉一定很香吧。
    她环顾左右,发现宫人都被她留在弘文馆外面了。只好自己起来就近敲敲学堂的门,探头探脑:“你们身边的人借我一下呀,我想挖个东西。”
    姬宴平作为阿姊,义不容辞地站起来,和上面滔滔不绝的先生说:“四娘来找我了,我出去看看。”
    给皇子做先生就这点不好,博士也不能去和顽童讲道理,无奈应允:“好吧,只许你一刻钟。”
    只要跨出了这道门,才懒得回来呢。
    姬宴平带着侍从大步流星向门外的阿四奔去,双手捧起阿四就夸:“我的好妹妹,今天怎么知道要来找三姊玩啦?”
    阿四手指往竹林里伸,也很高兴:“笋,吃笋呀。”
    昭宗是极爱食笋的,经常在竹笋萌发的季节大办笋宴,上行下效,本就美味的笋更是风靡鼎都。出于宫廷对笋的大量需求,宫中还设有官职司竹监种竹供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观竹是雅事,吃竹笋也是雅事,确实好吃嘛。
    “冬笋的时候到了啊。”姬宴平懂了,接过宫人手中的木棍,跟着阿四来到她找到的笋边蹲下。她划拉两下后,看见半遮盖在黄土中的笋衣,转头笑问阿四:“那我就开挖喽?”
    “嗯嗯,”阿四跟着蹲下,手肘抵在膝盖上、手掌撑着脸,目不转睛地看。
    姬宴平用木棍撅土,三两下挖开两寸厚,用裙角包住手掌刨出雪白色的底部。挖出个大概模样后,姬宴平信手掰出竹笋,从怀里掏出一张写半满的纸张抱住塞进阿四的怀里。
    自己费力气刨出来的笋瞧着就比旁的笋来的香,姬宴平满意地夸:“金衣白玉,尖似小船,是颗好笋。”
    阿四也夸:“回去炒肉吃,一定很好吃。”
    姊妹俩相视一笑,结伴回家吃竹笋炒肉去了。
    柳娘亲自下厨做了一顿竹笋炖牛肉,阿四问了竹子的各种做法才知道,现在基本上没有“炒蔬菜”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