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作品:镇抚大秦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一两故事换酒钱
也注定要他李斯来承担。
担责尚且无碍,他最不愿见到的是,始皇意志的摇摆,尤其是这一年来,始皇对扶苏越发亲近,若是大秦真的向宽缓方面靠拢,那大秦新政从某种程度而言,已经退回到了吕不韦当年提出的以王道御法上了。
那不是法制!
当年他第一次跟始皇见面时,便跟始皇提过自己的立场。
他所学为荀子之学。
荀子之学,表儒而里法,既尊仁政,又崇法制,就治国而言,与老派的法家有别,无疑是属于当世新法家,而当时秦国是吕不韦当政,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同样是一本大作,然《吕氏春秋》跟荀学不同。
荀学之中法治尚为主干,为本体。
《吕氏春秋》王道为主干,为主体,法治只是王道治器之一而已。
只不过当年他的这个答复,并不为始皇接受,始皇答道:“荀学法治之说,仍渗有三分王道,一分儒政,有以王道仁政御法之意味,而大秦推崇的是李悝、商君等正统法家,唯法是从,法制至上。”
当时他听到始皇的话,心中同样也是一惊。
不过在听到始皇后续的话,他也是瞬间明白了始皇之意。
始皇说道:“他听闻过一个说法,荀学不是真法家,甚至连李悝、商君也不是真法家,唯有韩非之学说,才是千古以来真正法家。”
闻言。
李斯当即就醒悟过来。
始皇要的是绝对的法制至上,而非是将法作为治器。
也是从这时起,他选择了跟吕不韦决裂,彻底倒向了‘唯法是从’的正法。
君臣契合,李斯由此扶摇直上。
仕秦二三十年,他早已成为法家领袖,也早已没了退路,一旦始皇观念改变,为了天下一时安稳,做出政道转向,而他李斯则将陷入无尽深渊,到时对秦政不满者,都会对他鸣鼓而攻之,其时,他所有功业都会化为飞灰。
当年商君功高如泰山,尚且难逃车裂之刑,他李斯的威望权力当真能打得过当年的商君?
若将‘苛政’之罪加于他一人之身,他恐会因此背负骂名万世。
他又岂能不战战兢兢?
而且他也实在不愿见到自己一手谋划实施的帝国新政,最终走向人亡政息,甚至在有时,他还在暗中埋怨过始皇,天降英才济济一堂才创出了此等惊天动地的煌煌伟业,岂能因一时观念动摇而教它突然熄灭?
这还是他期许的雄君?
不过最终始皇并没有辜负自己。
始皇依旧是过去那个大气磅礴的明君英主。
因为……
陛下这次对自古以来的‘天心即民心’产生了质疑,对天降灾难警告大秦更是生出了不满,而且还当众询问了自己大禹治水、颛顼帝绝地天通等古事,并让他下去就预防关东可能出现的灾难做出预防。
更重要的是。
始皇亲口说出了人定胜天四字。
这是一种很强烈的表态。
直接告诉了自己,始皇并不在意‘君权神授’的神圣光环,也不会将问题都归于他一人之身。
让他放手去做。
当时,听到始皇这几句话,他心头一阵酸热,不禁老泪泉涌而出。
始皇依旧本色荡荡。
而他李斯又何惧所谓天意?
他过去缺乏的是皇帝的信任,这才是他真正不败的根基,只要皇帝信任自己,委自己以重任,他李斯何曾不是雷厉风行?何曾对天下事惧过?而且神鬼一说,他本就嗤之以鼻。
不过。
这些话并不能为外人道也。
李侪将墨汁研磨好,也是识趣的出了书房。
李斯独自坐在席上。
他垂首沉思了一阵,眼中露出一抹犹豫。
他虽然心中振奋,但还是有些拿捏不定,迟疑一会,才在竹简上缓缓落笔。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神?’望着这几句话,李斯沉思良久,最终还是拿小刀将这几句话抹去了。
眼下始皇虽表明了态度,但生死之事,鬼神之说,牵涉很多,若是始皇日后反悔,这几句话恐会为自己遭来祸事,他终究还是不敢赌,沉吟片刻,李斯重新组织了话语,他重新落笔。
‘天自然无为。’
‘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
这篇驳斥神鬼的文书,李斯写的很慢,也写了很久,等这篇只有数百字的文章落成,李斯整个人也是长舒口气,他郑重的看了几眼,将其中一些可能引起非议的话语做了一些修改,确定无误,这才将这份竹简放于一旁。
而后他重新拿出一份空白竹简,这次并未有任何停歇,洋洋洒洒的书写起来。
《谏降灾书》。
臣李斯上书:尝闻人议天降灾难,星官请令祭祀祈神,此举治国之大谬也!
……
在一番慷慨陈词之后,李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即在全国创建防灾救灾制度,其中主要提到‘官员责任制度’、‘信息报告制度’、‘财政支持制度’、‘税收减免制度’、‘社会参与制度’等为应对灾难提供的有效保障跟支持。
等将这份谏书写完,李斯擦了擦额头汗水。
也是长舒了口气。
他将这两份奏疏放在案上。
目光却缓缓望向了窗外,心中却生出了一抹疑惑。
近来,他听闻了一个传闻,即西城有一奇人,深受储君信任,扶苏每每遇事,都要与之商议,而且这传闻还称,扶苏很多决策都出于此人之手,甚至始皇也多次问计此人,他原本对此不以为然,只是今日始皇的转变,却让他生出了一抹异样。
西城真有此等奇人?
只是此人真有如此才能,竟能说动陛下改变观念?
李斯心中还是有些存疑。
他摇摇头,不愿多想,等两份竹简烘干,将其放于袖间,大步出门而去。
第264章 第三次大争!!!
暮色时分。
咸阳宫传出一道政令。
将于三日后,召开廷议,议天象预示。
这则告示一出,咸阳瞬间雷动,这段时间城中有太多拆解,各种拆解也早就传遍了全城,加之各方附会,城中俨然流言成灾,而且朝廷始终未做任何表态,也让这股流言风行。
眼下朝廷终于正视,这让城中甚嚣尘上的流言之风,稍微缓解了一些。
然依旧很是猖獗。
西城。
嵇恒围坐在火炉旁。
他自是听闻了这个新鲜出炉的政令。
对此,他丝毫不意外。
不过相较于城外的杂然,他倒是显得很是平静,非是已知晓始皇的决定,而是对将要发生的事,实则早已预知到了一二。
这其实是又一次法儒之争。
历史上,道儒两者在东汉就发生过这样的争辩,即是白虎观会议,那也是黄老学说最后的辉煌,从那之后,黄老学说彻底一蹶不振,消失在了历史长河。
然很多人不知。
那次的争辩实则是道家赢了。
不过所谓的胜者,也仅仅只是在学术角度,站在历史的角度,无疑是儒家大获全胜,从那次廷议之后,儒家彻底控制了天下思想,道家被彻底驱逐出朝堂,相关的典籍,也被列为了禁书。
这便是历史有趣且残忍的地方。
对于白虎观会议,嵇恒第一次听闻时,心中还是很惋惜。
只是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却没有再这么认为了,他认为黄老学说被赶出朝堂,其实是必然的,即便当初王充近乎是扛着棺材写下了《论衡》,也几乎将汉朝的大儒全部驳斥了一番,实则依旧改变不了分毫。
因为经过上百年儒家的教化,天人感应早已深入人心。
满朝大臣大多都受了儒家影响,因而那次的争辩,看似只是争论一场天灾,实则早就变成了政见分歧,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王充孤身一人,就算满身是嘴,能说的其他人无言以对,也根本撼动不了早已成长为参天密林的儒家朝堂。
失败是必然的。
以一人之身,妄图撼动整个官场,这根本就不可能。
也不现实。
至于后续黄老学说被封禁,也自是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是政见路线分歧,无论哪一方最终取胜,都会做同样的选择,赢者通吃,只不过黄老学说后续的补充太慢了,天下早就为儒家教化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天下转向,那就意味着,满朝大臣都成了异见者。
因而无论那场争辩的结果是如何,道家都注定不可能再回到朝堂了。
一步慢步步慢。
王充的出现,更像是道家的垂死挣扎,但在挣扎过后,便是彻底的沉寂,道家彻底从华夏朝堂中隐身,也逐渐为儒家影响。
或者说。
那场争辩本就没有意义。
只是在后世人看来,多了几分悲惨色彩。
也徒增几分叹惋。
嵇恒手捧着一个陶碗,感受着碗身传来的温热,淡淡道:“历史上是道儒相争,这次是法儒相争,只是相较于过去儒家对天下的影响,现在的儒家影响力远远不够,但大秦也早不是过去的秦国了,经过四贵的乱法,吕不韦的义兵、宽政,加之不少朝臣或多或少受了《吕氏春秋》的影响,这场争辩其实未必就能轻言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