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418章

作品:机甲与刀  |  分类:其他类型  |  作者:迹奇

    “我同意沈木上尉的提议,孤勇号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的驾驶者是老骥。本身为帝国猩猩设计的机甲,就算是我们再怎么改造,也很难发挥出老骥的全部实力。”
    “我也同意,我看过六号基地老刘发回来的改造方案,孤勇号的操作难度非常高,129%的操作,才能够发挥出100%的实力,这很明显不划算嘛。”
    “我觉得应该再慎重一些,因为重新打造的话,需要的时间会很多。而且孤勇号的主体是钨钢合金,关于这种合金我们其实并不太了解,如果熔它的过程中出现失误,那就是得不偿失了了。”
    “是的,我们并没有能够替代钨钢合金的金属。”
    “其实是有的,李元霸将军的那架专属机甲,使用的合金就比钨钢合金更好。但……一个亿不够啊。”
    “李元霸将军的专属机甲造价超过了三十个亿,一个亿何止是不够啊,简直是不够。”
    “讨论正事呢,别废话。”
    都是顶级的机修师,沈木这个大天才的意见,并不能让所有人都信服,大家有理有据的讨论着。
    而听着他们分析利弊的骥星河,其实没什么发言权。
    修机甲这种事情,甚至是造机甲,对于他来说都不难,但如果是制造一架全联邦最顶级的专属机甲,他的知识水平就不太够了。
    修理和改造工作是再创作,而研发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两者之间的难度差距其实不小。
    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他。
    “方案现在是两个。”沈木看着骥星河说道:“第一个方案就是改造孤勇号,因为性能的提升,至少需要150%的操作,才能够发挥出100%的实力。”
    “第二个方案,就是熔了孤勇号。风险是有的,最终可能会让机甲的防御力相比于孤勇号,下降12%的程度,但不需要你的操作数值爆表,就能够发挥出全部的性能。”
    两句话只是简单的概括,专业人员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方案,还有利用女娲模拟出来的演示视频。
    在仔细看完了之后,骥星河做出了决定。
    “熔掉孤勇号吧。”
    “好。”
    专业人员们并没有问原因,骥星河做出了决定之后,相关人员立即开始执行第二个方案。
    因为骥星河不仅仅是王牌机甲战士,他还是一位专业级的机修师,他所负责的操作区间,拿到过五号基地机修区功勋榜的第一名。
    当时沈木等人确实承让了,可骥星河又何尝全力以赴的争抢功勋榜呢?
    在一个顶级团队开始给骥星河打造新机甲的时候,五号基地的指挥官王伟悄无声息的溜了过来。
    “老骥,你来一下。”
    “恩。”
    角落里,王伟叹了一口气:“你说你这是何苦呢?如果你当时不要孤勇号的话,科学院肯定会给你打造一架专属机甲,不说最好吧,但绝对比你们自己打造的要好很多啊。”
    这是事实。
    但骥星河却反问道:“科学院给我打造的机甲,是属于我,还是属于联邦呢?”
    “啊?这……”王伟知道骥星河想要说什么了。
    王牌机甲战士的机甲,和所有机甲战士的机甲一样,都是属于联邦的,骥星河之前驾驶并参与多次战斗的机甲,同样是属于联邦的。
    不属于联邦的有两架,孤勇号和星月。
    这两架机甲只属于骥星河个人。
    骥星河继续反问:“科学院帮我打造机甲,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到我手里?”
    至少三个月,这是从蔚蓝星到异星的航程决定的。
    南天门空间站有相应的打造资源,但他们打造的机甲性能却不如科学院在蔚蓝星上打造的机甲。
    “真的有区别吗?”王伟劝说道:“你现在还有机会的,别动孤勇号,我帮你递交申请,科学院会重新帮你打造机甲。而在这一过程中,你还可以驾驶孤勇号进行战斗,所以时间上你完全不需要担心。”
    “有区别的。”骥星河没有多说这个话题,而是说道:“就算是最近有战斗的话,也不用担心,我还可以驾驶星月去战斗,驾驶其它制式机甲也没问题。只要不是侯爵级的帝国机甲,我都没问题的。”
    王伟并没有怀疑骥星河的实力。
    在几个月之前,骥星河就驾驶过改造之后的联邦第十六代制式机甲,把一架伯爵级帝国机甲打倒在地。
    而现在他就算没了孤勇号,星月的刀、孤勇的枪,却都还在,武器的加持能够提升很大程度的战斗力,侯爵之下的帝国机甲打起来肯定没问题。
    “好吧,你坚持的话,那就这样吧。”王伟好奇的问道:“新机甲的名字确定了吗?”
    “他们取了一个,我还没同意。”
    “没同意?”王伟更好奇了:“你对名字这些东西不是不在乎的嘛,之前的斩山号,现在的孤勇号,不都是别人给你取的吗?”
    “可这一次的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骥星河略微犹豫,还是说了出来。
    “他们取的名字是……将军甲。”
    “……”王伟愣神片刻,突然笑了起来:“我觉得不错啊。”
    第236章 联邦压箱底的高科技
    将军甲这个名字是沈木取的,并得到了参与设计、制造人员们的一致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