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2节

作品: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  |  分类:其他类型  |  作者:三六九龄

    县城中最显眼的要数素有“上林酒肆之甲”的繁楼,五层高的繁楼耸立在茶坊酒肆,瓦舍商店的环绕之中,即使站在十里地开外,一抬头也能看见繁楼上高挂的大红灯笼,繁楼不仅高,装潢亦很华丽,听说菜品也很高档,百种千名,而且服务到位,每日一开业,楼前就立着两个衣着头面干净的小二恭敬候着食客,听说店里用餐的酒缸、酒提、筷、盏、碟,匙等尽是用银锻造的精美餐具,落座之后一摆在面前,食客的视觉得会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也在无形中刺激了口腹之欲。
    因此生意格外地好。
    大徽朝的人一日两餐,早上的七八点钟吃一顿饭,中午是不开火的,很多餐馆也不营业,不要说免费的午餐了,甚至收费的午餐都没有,但是繁楼例外,繁楼打一开门迎客就没有停歇的时候,生意好的时候能彻夜开着门,吃夜宵的人“夜深灯火上繁楼”,在上林县是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
    从繁楼路过几次,卫景平才知它的成功是复制了京中最闻名的酒楼樊楼。他没见过樊楼是个什么盛景,不过县城里去过京城的文人士子时常在繁楼吟唱: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
    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味珍馐味,四面栏杆彩画檐。1
    便是说京城里的樊楼的。
    因此,大约可以说繁楼就是京城樊楼的低配版吧。繁楼借着樊楼的话题和噱头,近些年十里八乡的打出了名号,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格外红火。
    每次上街,卫景平都要多看两眼繁楼,很是佩服酒楼老板的生意经。
    围绕着县城繁楼所在的中心街道的一圈,通过各种途径迅速积累财富的商贾、官宦、甚至市井小民也开始建造广院豪宅,住在里面的女眷们开始锦衣玉帛珠围翠绕,在上林县,“士农工商”的壁垒至少从居住的分布上来说没那么森严分明。
    穿过繁楼所在的一条街,孟氏带着他在常来的糖水摊前,照例花一文钱要了半份枇杷冰粉,坐在那儿有一搭没一搭地吃着消磨大半天的时光。
    看着糖水摊上不时飞来打野食的苍蝇,卫生状况着实堪忧,卫景平没吃孟氏喂到他嘴边的冰粉,他安静地坐了片刻,很快被日头晒得昏昏欲睡。
    孟氏见他快要睡着了,就把他搁在背上,一路哼着小曲儿往回走。
    刚进院子,就听外头有人亮着嗓门道:“大嫂回来了?”
    虽然是道女子的声音,却跟敲锣似的,咚咚咚。
    来的人是他婶子苏氏,他二叔卫长河家就住在隔壁,苏氏时常来窜门。说是隔壁,其实卫长海和卫长河卸甲归田回乡那会儿,兄弟二人置办了两座挨着的两进院子,当年兄弟二人的老娘还健在,没有正式分家,于是拆了其中的一面围墙打通,两家人不用走大门就能走到对方的院子里来。后来长辈过世,两房各过各的了,但那拆了的围墙并没有重新修起来,等于说两家至今还在一个大院子里住着。
    没来由地,苏氏的声音如乱锤一样击在卫景平的心头,让他莫名不喜。
    她娘孟氏看见苏氏来了,对卫景平道:“四儿,和妞妞玩儿去吧。”
    她婶子苏氏牵着个小女孩儿走了进来,和孟氏一样,她皮肤粗糙发黄,却看着很是健壮能干。
    孟氏看见她来了,对卫景平道:“四儿,跟妞妞去玩吧。”
    妞妞是他二叔卫长河的小女儿,比他小一岁,大名叫卫招娣,听他娘说他二叔一开始生了两个闺女,老大卫巧巧和老二卫贞贞,还乐呵乐呵的,到了妞妞这儿,见又是个丫头,坐不住了,赶紧“招娣招娣”地叫起来,盼着下一回能生个带把的小子。
    “平哥儿,三姑娘,”刘婆子刚炸了点肉渣,盛盘子里几块端了出来:“来尝尝。”
    刘婆子是孟氏娘家的婶子,早年死了丈夫,她又没儿女,就投奔他们家来了。她五十来岁了,面皮黧黑,衣着洗得发白,干起活儿来十分利索。
    “四哥。”妞妞眼巴巴地看着盘子里的肉渣,咽了咽口水。
    卫景平动手开吃之前,她似乎不好意思先吃。
    她的头发黄黄的,脸上也没有那么干净,不过这里的小丫头似乎都是这样的,家里随便带带就拉扯大了,并不会去花费多少心思和功夫给她们打扮什么的。
    “吃吧。”卫景平没有动肉渣,把盘子往她跟前推了推。小丫头伸出手指捏了两个,塞进嘴里大口吃起来。
    刘婆子往二人这里瞧了一眼,拿眼神剜了剜妞妞。
    卫景平视而不见,他看着妞妞有些黑的手指,皱了皱眉头。想对她说吃东西之前要先洗手,不然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要闹肚子什么的,转念又没开得了这个口,也许,这就是妞妞的生活方式吧。
    说了,又能改变什么。
    肉渣都进了妞妞的嘴里,卫景平听见他婶子苏氏对孟氏道:“昨天咱说的王家大姑娘,你和我大伯子到底怎么想的?”
    原来家里已经开始给他大哥卫景明张罗婚事了,卫景平心想。
    孟氏为难地道:“他婶子,你也不是外人,我就实话跟你说了吧,明哥儿听说王家姑娘大字不识一个,不是很情愿。”
    “明哥儿嫌王家大姑娘不识字,”苏氏像听见了什么不得了的话一样,嗓门更大了:“就为这个不答应这门亲事的?”
    “他婶子,”孟氏大概也觉得这话说出去脸上挂不住,低声生硬地说道:“明哥儿大了,有主意了,我这当娘的也不好说啥。”
    “明哥儿不懂事,你和我大伯子怎么也纵着他,”苏氏埋怨道:“明哥儿人高马大的,穿衣服都比别人费布,吃饭还忒费粮食,王家大姑娘愿意嫁进来是咱家的福气,他还挑挑拣拣的看不上,活该都十五六了媳妇儿还没个影儿……”
    苏氏喋喋不休地数落着卫景明。
    “他婶子,不是说王家大姑娘不好,”孟氏有些心虚地道:“咱家眼看着十来口人了,大媳妇儿进了门就要管家的,要是大字不识一个,你说到时候我是把这个家交给她还是不交给她呢……”
    别说卫景明了,就她心里的打算,长子媳妇儿,都巴望着找个粗略识字的,能算账的,她会好好教她,将来好撑起这个家。
    这一辈,有兄弟四人呢,将来都娶了媳妇儿,每房又生了子女,好几十口人呢,没个精明顶用的可不行。
    再说了,孩儿他爹总不能屯一辈子田吧,将来万一哪天起了战事,他和长子领兵打仗去了,家里小的老三和老四俩兄弟得靠长嫂帮扶呢。
    “哟,大嫂子,那您这心可是比天高了,也不看看咱们自个儿什么人家,有个识字的倒也好说,”苏氏道:“一家子没个识字的人,明哥儿竟想着讨个秀才家的姑娘了,人家能看得上咱吗?”
    大徽朝武官的地位低,在京城,武官走在大街上,一旦遇到文官的马车,无论级别高低都要避让,就低到这种程度。
    作者有话说:
    平哥儿早上从大街上走过:哇啊!包子馅饼(bushi)一排排,好吃好吃。
    1出自宋代佚名《鹧鸪天》。
    第3章 吃鱼
    ◎“油而不腻,辣而不燥,麻而不苦,肉质嫩滑。”◎
    京城他们没去过,就说在上林县,卫长海这个从七品的武官,看见八品的县丞、九品的通判、主簿,按照律例,都要点头哈腰地敬着人家。
    就算卫长海是从七品的官衔之家,但卫景明想要讨个秀才家识字的女儿为媳妇儿,几乎都不可能。哪怕家里再落魄,人家秀才家的闺女转头宁可嫁个更穷的秀才,都不会看卫家这种武官之家出身的儿郎一眼。
    孟氏被她戳中痛处,一脸愧疚地低下了头,想了个说辞道:“明哥儿还小,兴许再等上个两三年,他就不挑剔了。”
    她似乎想到了什么,说完,闭口不再提给卫景明说亲的事,硬着头皮把苏氏给搪塞过去了。
    庭院里。
    “哟,英哥儿这是干什么去了!”刘婆子见风风火火冲进来两个猴儿手里抱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草鱼,说道:“……哪儿来的这么大一条鱼?!”
    那条鱼眼睛鼓鼓地瞪着她,啪啪啪甩着尾巴。
    屋里头说话的孟氏也惊了一惊:“哪儿来的?”
    那草鱼足足有七八斤重,个头真大。
    “阿娘,婶子,老四,”老三卫景川磕磕巴巴地道:“二哥下到黑水潭底,叉……叉了一条大鱼。”
    他天生有点小结巴。
    “老二你又去黑水潭了?”孟氏神色严肃。
    黑水潭是后山里头的一个深潭,里面水深,时常有暗流漩涡,这些年已经淹死过下去摸鱼嬉水的好几个娃子了。
    卫景英浑不吝地道:“嗯,想吃鱼了。”
    孟氏摇了摇头,没再说话。
    刘婆子从卫景英手里接过大草鱼,欢天喜地地盘算着,今儿晚饭一鱼三吃,水煮鱼,煎鱼块,鱼头豆腐汤,三道菜,够一家子敞开了吃一顿饭的。
    又想着,做鱼之前一定要好好腌一腌。特别是长的大的鱼,要是腌不透,入口总带一股泥味儿,腥的很。
    先把鱼嘴里塞几粒花椒,再往鱼鳃里摁两粒胡椒,鱼肚子划拉开放半棵香茅,鱼背剞上花刀,抹上细盐,浇上料酒,放在那儿腌上半个时辰,再拿去煎炸蒸炖,保管味道鲜美。
    家里的小孩儿都喜欢吃煎炸的东西,香喷喷金黄的鱼块一出锅,老三和老四俩小子见了要流口水的。
    这半年卫景英说少也叉了五六条鱼拿回来,因此说起来这做鱼的方法,刘婆子是越发轻车熟路了。
    要不,再去给卫长海打半斤烧刀子,让他就着菜喝点儿小酒?
    卫景英洗了个手,闻着身上没那么味儿了,往正屋里头瞟了一眼,他似乎不大欢迎苏氏,平平地打了声招呼,就带着卫景川往里屋换衣服去了。
    没有搭理坐在孟氏身边的卫景平一句。
    记仇了啊这是。
    卫景平也不去自讨没趣,他独自在院子里坐了会儿,把盹儿打完,进屋去了。
    他这大半年来,一开始时常分不清穿越了到底是在做梦还是现实,加上这具小小的身体不怎么结实,大部分的时光都在吃吃睡睡养身体,动的时候少静的时候多,孟氏习惯了他的安静,因而也不过问他什么。
    等刘婆子拎着大草鱼去了厨房,苏氏看了妞妞一眼,眼里尽是复杂:她要是能生个小子就好了,丫头家的,总不能让她们去外头跑着摸鱼补贴家里的吃食吧。
    妯娌二人边说话边做了会儿针线,眼看着眼见着快到吃饭的点儿了,厨房里隐隐飘出炸鱼块的香气,孟氏虚虚地随口客气道:“他婶子和妞妞晚上留在这儿吃饭吧。”
    苏氏嘴里说着“不了,不了”,屁股却一动不动,一只手悄悄地戳了戳妞妞的后背:“妞妞,你要留下来吃鱼吗?”
    “吃,妞妞要吃鱼。”妞妞咬着手指头,眼巴巴地看着孟氏。
    “……那就留在大伯娘这儿吧。”孟氏讪讪地道,她多后悔跟苏氏多客套了一句话,恨不得打自己一巴掌。
    自家小子多,一个月不一定能吃上一顿鱼呢,实在不该叫旁人来分一嘴。
    “他婶子你先坐会儿,我去交待一下晚饭。”孟氏说着起身去了厨房。交待什么,自然是要刘婆子留个心眼,一会儿别把鱼全都端出去,留出来点儿放锅里,明儿回下锅热一热还能给俩小的吃一顿。
    “她要在这里吃?”厨房里,刘婆子听说苏氏要在家里吃饭,一脸不高兴,还没等孟氏交待,就把水煮鱼里的鱼片盛出来一多半:“给老爷和明哥儿留点吃的。”
    想了想又说道:“干脆一样都分出来一半吧。”
    天儿不是很热,放在锅里头,明个儿还能吃一顿。煎好的鱼块就更舍不得端出去了,放起来能吃两三天呢,给老三卫景川和老四卫景平当零嘴吃呢。
    这条鱼要多留下来一些给自家的孩子吃,面上又要过得去,俩人在厨房里嘀嘀咕咕分了又分,好半天才把饭菜端出来张罗着开饭。
    一桌子盘盘碗碗摆上来之后,都齐刷刷去看那条大鲤鱼烧的三道菜,水煮鱼,香煎鱼块,鱼头豆腐汤。
    卫景平也跟着大家去看,刘婆子烧的水煮鱼卖相很好,上面飘着一层红油,隐隐能看见雪白的鱼片,孟氏先夹了一片给妞妞,而后才夹了一片放在他碗里,他尝了一口,大抵称得上“油而不腻,辣而不燥,麻而不苦,肉质嫩滑”1,非常的可口。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这个朝代还没有后世的那种辣椒,这儿用来做菜的是另一种他没见过的植物,口感跟后世那种微微辣的菜椒差不多,不够劲儿。
    大抵是还没有被人精选培育好适口的品种,不得而知。
    孟氏见他吃的香,又拿勺子舀了几片放到他碗里:“四儿多吃饭。”
    卫景平道:“娘,你吃。”
    孟氏“嗯”了声,舀了一碗豆腐汤喝着。那碗鱼头豆腐汤里,鱼头是完整的,鱼背的那一侧朝着苏氏和妞妞。摆盘的时候他不经意看见刘婆子是刻意这么做的,他瞬间明白了,孟氏虽然心里有小九九,但是知礼。
    《礼记》记载的待客之道:“冬右腴,夏右鳍”,大概意思是说冬天鱼肚子那个地方肥肉多,到了夏天鱼脊背肥肉多,所以冬天招待客人要把鱼肚朝向客人,夏天就要把鱼背朝向客人,这样意在让客人吃到最肥的鱼肉,卫景平好几次留意到,与现代人纤体成风不一样,在大徽朝,肥肉是非常有地位的,往往是拿来敬客的。
    苏氏虽然算不上真正的“客人”,但既然招待她了,礼不能废,该怎么着还得怎么着来。
    苏氏今日来串门,本意是来给卫景明说亲的,没想到媒人没做成,却赶上大伯子家里做鱼吃,且这鱼烧得还真香,她忍不住砸吧了两下嘴皮子,拿起筷子就往嘴里夹香煎鱼块。
    那盘,其实只有小半盘子的鱼块离卫景川近,他一边吸溜吸溜地吃着,一边看着盘子里瞬间变得所剩无几的鱼块,眼疾手快地把剩下的夹进了卫景英的碗里:“二哥,你都没怎么吃啊。”
    孟氏视而不见,又从鱼头豆腐汤里给妞妞加了一筷子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