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451节

作品:[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顾四木

    之前自然想不到,但现在知道了丹青是谁的荔枝幡然醒悟:是朕吧!这内涵的是朕吧!!
    (常年阴阳别人的人,居然在书里被人阴阳了)
    今天,又是天皇大帝气哭的一天。
    备注:荔枝谥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第297章 位极人臣
    大朝会的前夕。
    这日姜握离开中书省的时辰,比往日要迟。
    这于她是件很正常的事。
    但很不正常的是,各署衙已经敲过了退衙的钟声,王神玉居然还在。
    王中书令正带这些寂寥之感地坐在交椅上,看姜握烧掉最后一批无需带走,却也不好乱扔不好外流的草稿公文——
    不只宰相们心中有数,大部分朝臣也能猜到:明日,圣神皇帝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不出意外,一定会有两道关于宰相要紧的旨意。
    其一,自然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礼部尚书的许圉师,会正式拜相。
    这其二,便是姜相拜尚书左仆射,正式为总领百官,下统六部,纪纲国政的百官之首。
    这已经是朝上心照不宣的秘密了。
    见王神玉心情郁郁,姜握想了想,就把一些废稿递给他,让他撕了再扔到火盆里去。
    撕点东西解解压。
    王中书令接过来边撕边道:“真是风水轮流转:门下省这几年都只有辛相一人,而自去岁刘仁轨致仕后,尚书省也只有裴守约自己。”
    当时王神玉还是很悠然笑看两人的:只有中书省是两位宰相齐备。
    结果……明日过后,门下省、尚书省倒都是两位宰相了,又换自己孤家寡人了!
    姜握笑道:“王相正好挑一挑合宜的年轻一代。”
    反正陛下心里那几位宰相预备役,王神玉也都清楚。
    以王神玉的脾气,只要姜握还在中书省,他就会一直躺着。非得姜握离开中书省,刘祎之郭正一等人什么事儿都找他的时候,他才会被迫支棱起来,开始给自己搜寻下一个靠谱的中书令。
    “我看好了狄怀英。”王神玉惋惜道:“可他才任吏部尚书不到一年,还得再等等。”
    两人正在商议,就见院中走进两个宦官,见姜握还在,松了口气上前行礼道:“陛下召见姜相。”
    好在姜相还没走,否则他们就还要出宫去追人。
    王神玉看了看外面的天色道:“这个时辰陛下宣你,必是有急事。你快去吧。”
    *
    姜握到蓬莱殿时,见御前已经有人在候着了——是两个她曾经见过的,专门负责周王与殷王处的暗卫。
    圣神皇帝正倚在窗下榻上,手臂支在榻上摆着的镂空梅花纹的小方几上。
    方几上还摆着两只琥珀杯,里面是淡紫色的葡萄酒,映出莹莹光泽。
    今岁圣神皇帝登基,四夷自然都带了贡品贺礼来,西域许多国家都奉了葡萄酒,但以西竺国使团带来酒最好。
    除了葡萄酒,案上还有四道冷碟。
    姜握见此场景:诶?这不像是有急事,倒像是有什么戏文要看,连酒和下酒菜都备下了。
    她就坐到小方桌的另一侧去。
    想必是二王处又有什么新鲜话了。
    且姜握玄学家的直觉告诉她:‘出事’的必然不是乖孩子李旦,而是周王李显处又有了什么故事。
    说来,在朝上做官的,大多是七窍玲珑的人。但姜握这些年经过太多事,见过太多人。又有玄学加持,对绝大多数人和事总能推断出几分。
    但……王鸣珂和周王这等‘纯粹’之人,却是连她都很难推测,他们的脑回路,究竟会在一瞬间接通到什么地方去。
    毕竟,要推断一个人的行为,就像是观星象推世事。
    然观星,总得有星辰才能观,而鸣珂和周王,在政治敏感度这件事上……脑中就像是一片大雾弥漫的深夜。
    再好的占星师也无法推断。
    圣神皇帝的手指叩了叩桌子,对立在一旁的两个暗卫道:“把方才回朕的话,再与姜相说一遍。”
    姜握端起琥珀杯抿了一口,听暗卫讲完了,今日发生在周王殿内的事。
    *
    李显请弟弟李旦到了自己殿中。
    说来,半年多前的越王谋反,伪造了周王李显的‘求救信’之事,让李显过了有生以来最提心吊胆的一个月(因一月后叛乱就彻底平定了)
    但自那事以后,李显觉得自己‘突逢大难后冷静应对’,是‘脱胎换骨就此成长’了的。
    如今母亲已经登基做了皇帝,李显想了好几日,就把弟弟李旦叫到了自己宫中,语重心长道:“三弟,今时不同往日,以后咱们要老实不惹事才好。”
    李旦:……合着二哥你才明白这个道理啊?我早都践行八百年了。
    不过他还是应道:“二哥说的是。”
    李显又道:“唉,弟弟你知道吗?咱们现在的处境,就好似从前的吴王伯父。”
    李旦一时有点没转过弯来:谁?
    李显就给他解释:“吴王李恪。”
    “吴王伯父就是祖父与隋朝公主之子。自常有人拿他的身份和母族说事。”李显叹气道:“他与你我何其相似啊。”
    都是本朝皇帝与前朝皇族之子。
    据暗卫回禀,从这开始,殷王李旦就再也没有出过声了,大概是被震到了。
    只有周王继续道:“朝臣们都是见风使舵的人,有些人也太坏了!他们拿出《左传》上的话来,说什么‘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竟然上奏请旨大封武氏!”*
    李显想到岳父韦玄贞告诉他的消息,愁的要命。
    韦岳父道:“虽说陛下此时还未允此奏,大封武氏子侄为王,但……到底那些人才姓武。”
    “说不得将来陛下还会传位给武氏自家人!”
    “毕竟,若是再传给周王和殷王,岂不是回到了李唐?”韦玄贞还继续头头是道地分析:“正如太宗皇帝当年,只怕就是为吴王李恪的血脉来自于隋朝,才不选更年长的吴王,而立年少的嫡幼子为太子。”
    姜握听着韦玄贞的分析,并不意外,她也能肯定,朝上有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虽说陛下已经立了‘天姓女武的太庙’,也立了三座不以宗族姓氏的皇帝庙。
    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还是很难一下子被打破。
    就像之前那位姓傅的御史,以‘立武氏先祖七庙’来讨好皇帝一样,也有些朝臣觉得,讨好武氏就是讨好陛下。
    他们认定:从前陛下不提拔自己的子侄,是因为是皇后,怕皇帝怀疑‘外戚乱政’才压抑自己。
    可现在,陛下都登基了,如何能不提拔自家人呢?还不行动,无非是等着‘明眼人识趣人’提出此事,给陛下一个台阶罢了。
    不少朝臣开始自作聪明搭台阶了。
    韦玄贞还打听到一个消息带给周王李显:“陛下虽一时还未册封武氏为王,但已经令京中侍卫,去当年几处流放之地,将武氏子都护了起来。”
    姜握听到这里,不由端着杯子摇头:陛下哪里是去‘保护’他们。不过是早料到许多人会有韦玄贞这等想法,当地官员若也如此,只怕不敢再管束武家人。
    以皇帝对那些武家亲戚的了解,他们多半会借着帝势耀武扬威,成为当地一害。
    还是早看管起来的好,将来说不定还有地方,要用一下他们‘武家人’的身份。
    但李显已经被岳父带跑偏了。
    此时就语重心长嘱咐李旦道:“因父皇的缘故,咱们到底身份尴尬,以后还是老实些罢。”
    被二哥创的歪七扭八的李旦无话可说,告辞离去。
    不过……李旦出门后想了想:虽然二哥的思路不正确,但答案起码是对的。
    如果他这么想,能让他像自己一样,躺的平平整整,老老实实过日子,平平安安一辈子也好啊。
    暗卫说完后,告退离去。
    姜握则端着酒杯而笑:周王,是懂得类比的。
    暗卫走后,皇帝提起了陈年旧事——
    李显周岁前多病,当时帝后带他拜了玄奘法师后,法师道此皇子与佛有缘,可于年幼时剃发着法服,以保平安。
    故而李显被记为玄奘法师的弟子,七岁前,都是小和尚打扮。
    而自从剃度出家后,李显的身体确实是好了起来。
    当时的帝后都是松了一口气的。
    但此时,圣神皇帝认真问道:“莫不是,当年剃掉的不只有头发?”言下之意,是不是身体健康是拿脑子换的。
    不然怎么解释,都是他们亲生的子女,她对未来储位的心意,曜初、令月和旦儿都看的明白,怎么就李显自己跑偏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被外四路的岳父哄的找不着北。
    这……也是看着周王李显长大的姜握,心道:这很难评。
    两人讨论完周王李显的成长过程后,夏日的天色都擦黑了。
    圣神皇帝看着外面穿梭不停,在各处点灯烛的宫人道:“明日大朝会时辰早,你不必再折腾出宫,一早再起身入宫了。”
    **
    次日晨起,又是一个日光明耀的好天气。
    大殿上,代表朝会开启的金钟被庄隆敲响。
    九声方止。
    回荡在每个人的耳边和心头。
    在群臣意料之中的拜相之前,还发生了一件有人意外,有人有所预料的事——
    两位公主两位皇子,均上表请改姓武氏。*
    帝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