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793节 苏州调研(二)

作品:大明之雄霸海外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比萨饼

    苏州织造甲天下!
    苏州及周边地区真是遍地蚕桑,满目锦绣。
    南明建立之后,大力发展经济,苏州城乡丝织手工业作坊大量设立,民间织造的规模渐趋扩大,现在的苏州城的织造繁华无比,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说。
    各种丝行、丝帐房、纱缎庄以及行会公所、会馆等经贸商业和辅助行业林立,丝绸生产和丝绸贸易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
    苏州周边的农村,也相继形成了盛泽、震泽、洞庭山等丝绸集市,苏州由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
    “我们现在织绸的木机总数有五千多台,从事丝绸业的人数达二万多人,年产真丝绸缎一十三万匹,值银约二百余万两!主打产品有妆花缎、织金缎、库缎、漳缎、天鹅绒、高丽纱等,特别是苏缎!”苏观生介绍道。
    丝绸重要,为了方便工作,苏观生加苏州织造头衔,既是对他的重视,也让他无法推责---做坏了,没有人背锅,毕竟什么权力都给了他。
    做得还算不赖,二百多万两银子,等于张居正万历朝财政收入的一半!
    大家在苏州织造局里看到了锦、缎、绫、绢等衣物被褥,纹饰图案极为精致,有凤戏牡丹、喜鹊栖枝、梅兰竹菊等,手工超好,材质漂亮得不象话,难怪红毛番和隔壁家的德川抢着要,让他们的臣民们来多一百年也生产不出来!
    “苏州不仅是丝绸生产的中心,同时也是丝绸贸易和集散的中心,生产有“东北半城,比户习织,不啻万家”,销售则在苏州城西,乃‘四方商贾,群至此间,比户贸易’各地客商纷纷在苏州开商铺,办商行,南来北往,经销丝绸商品。他们为了往来苏州贸易的便利,想方设法在城内购地选址,建立会馆,已经有台湾会馆、潮州会馆、汀州会馆、岭南会馆……”
    王妃轻声对王爷道:“这就是工商业了?”
    “对!”颜常武说道:“农业兴量蚕桑,工业生产丝绸,然后商业销售,成一条龙,当大兴此业!”
    苏观生俨然成了丝绸达人,兴致勃勃地道:“根据我们的五年计划,预计木机总数、从业人数和年产量以年百分之十五的速度递增!”
    然后他说起一个关键性的事情道:“我们府的生产总值和税收可能达到二成的增速!”
    “听到没有!”颜常武对他的小妻子道:“这还是税改后的增速!”
    朱真真默默地点头,她知道税收是什么,以前东林党在江南时,地方工商税收号称三十收一,但经常连收都没得收,都进了私人的腰包。
    颜常武收税,税率有百分之十七的增值税,百分之一的教育附加税,百分之一的基础建设附加税,百分之二的国防附加税,达到二成一的税收。
    当时国内犯怨声载道,反对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可是现在呢?
    官府收重税,丝绸产量却创新高,而丝绸价格并没有明显上扬!
    可想而知,之前的商户的利润有多大!
    朱真真是这样的认识:“无商不奸!”
    仿佛看到了她的心理,颜常武说道:“你可以作个深入调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等于出题目考她了,朱真真应允下来。
    “现在最低工资和规定每天工作时间最多不超过六个时辰,推行得怎么样?”颜常武问道。
    “全部达标,所有的商家都与官府签订了协议书,保证发给最低工资!”苏观生满面笑容地笑。
    笑得非常河蟹,但是他执行颜大少的指示时,手段就不那么地河蟹了,采取了种种“合法”的手段,比如一天到晚就去检查那些商家,影响他们的生意,使用钓鱼执法,挑动伙计斗老板,无所不用其极。
    老板们不得就范!
    他所用的手段,放在了内参上进行介绍,许多地方官员都认同。
    内参,是中高级文官系统内部刊物,给他产一个交流的空间。
    尽管劳心劳力,但苏观生极为佩服颜常武,随着民间丝绸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和贸易的日益繁盛,民间投入的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生产领域,促进了民间丝绸业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手工作坊主与商人不断地压榨、剥削工人,榨取工人的劳动,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工人要求生存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矛盾。
    据苏观生所知,有的商铺的学徒工作整整一年都没有一点收入,老板们管吃住,美其名为教会技术,不收学费,所以就不能给工钱。
    那些学徒每天工作从早到晚,辛辛苦苦,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到头,竟然有最长五年的学徒!
    虽然不多,但有,三年的学徒很普遍,老板们的心,黑,黑得不得了!
    原来的丝织机户等手工业作坊主与工匠之间、雇主和雇工之间、行会师傅与帮工学徒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恶化,从最初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的关系,很快发展到全行业之间“齐行叫歇”的对抗关系。
    此时最低工资一出,老板们不满意,但不得不执行。
    而工人有了最低工资、最长工作时间规定后,怨气就不这么大了,如此整个行业得以稳定运行。
    “在以前,官府是站在老板们那边!”颜常武娓娓道来:“老板们有钱有势,是为士绅,官府对他们客客气气。”
    “但我们执政,是要站在大部分人的那边,或者是大部分势力的那边,比方说农民!”颜常武继续道:“这次农民造反,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明末北方农民起义,成为压断前明的最后一根稻草,颜常武以此为借口推行政策,得到了本朝文官们的支持。
    要让大家都活得下去!
    妥善处理官府、老板们和工人农民的利益,官员们普遍支持收税----如果不收重税,他们拿不到养廉银!
    如此从保护工商老板们的东林党转变成为了支持收税的南明官吏!
    ……
    从苏州织造局出来,他们移步到了苏州丝绸学校,这是一间新式学校,招收年满十四周岁以上的少年,开设专业涵盖了丝绸生意的农工商方面,有蚕桑专来、纺织品制作和染印、服装设计、丝绸工程与贸易等等,从而培养丝绸业的人才。
    占地有三百三十亩,有自己的桑田和机房、染印车间等,学员已经开办二届,有五百六十人就读。
    颜常武告诉朱真真道:“未来的人才应该出自学校,只有学校才能够承担起这个责任,因为,学校无私!”
    “老板们、工匠们会保留技术,怕教会徒弟后饿死师傅,藏着腋着,就很多技术失传了。而学校却不会留一手,只有开放式的技术层面,才能够促进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颜常武滔滔不绝地道。
    他们参观了学校的成果展览,学生们制作的丝绸和制出来的衣服,虽然许多地方有欠缺,但一种与社会不同的变化在酝酿中。
    “来吧,给他们留个墨宝吧!”颜常武鼓励朱真真道。
    于是朱真真给这间学校题辞道:“传承丝绸文化,培育绸都英才!”
    学校如获至宝,即时成为了学校的校训!
    后来,苏州也被世人称为绸都!
    颜常武与朱真真的行程及所有的发言指示,都被记者记载下来,登在各家报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