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作品:决战第三帝国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远征士兵
山口,又称“垭口”或“山鞍”。!
通常认为,山口是山脊两边的河流侵蚀切穿分水岭的结果,它会自然的成为穿过一座山脉的通道,而且由于它通常地势较低,通过的成本会成级数的降低。
东段高加索山脉的马米索伊斯基山口是这样的一个山口。
(注:现代在这个山口建了一条公路,从萨尔达至利克)
费多尔尉是第1山地师第100团的一个连长,他们负责固守山口的左侧,另一个连也是二连驻守在山口的另一侧。
费多尔尉和他的部下已经在这里抵挡苏军整整六天了。
费尔多尉的一连和二连采取的是交替掩护的战术,简单的说,是当苏军朝一连阵地发起冲锋时,一连稍稍抵抗一下然后沿着交通壕撤至第二道防线,苏军会尾随着德军往前追。
然后很自然的,苏军冲锋队形的侧翼会暴露在山口对面的二连的枪口下,接着一连与二连协同将苏军打回去。
同样,如果是苏军朝二连进攻,二连也会后退把正面一道防线让出来使冲锋的苏军遭到两个连德军的夹攻。
德军士兵将这种战术称为“探戈”,因为两个连队像两条“探戈”的两条腿,互相配合着一进一退。
战斗还算轻松,因为费多尔还有空在步话机里与二连连长汉斯尉争论:
“如果说这是跳‘探戈’的话,那么二连一定是男的!”汉斯尉说。
“不,当然不!”费多尔在炮声气急败坏的反对道:“一连打退苏联人的进攻整整你们多了五次,我们才是男的!”
“这对了!”汉斯说:“苏联人喜欢打女人,所以他们多打了你们五次!”
“去你的!”费多尔大声骂道,然后两人在步话机里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苏军又发起了一次进攻,两边同时进攻。
自从三天前,苏军察觉到德国人搞的花招之后,开始采用同步进攻了,但这依旧改变不了什么。
原因很简单,德军一个连挡住苏军进攻绰绰有余,两边商量好谁先顶一下另一边依旧像之前一样往后撤一些,接着又会形成之前的夹击状态。
但是……
这一次德军很快发现事情有些不一样了,因为后方远远的打来一梭机枪子弹在德军头顶“嗖嗖”直响。
“怎么回事?”费多尔大声问。
步话机里传来汉斯惊慌的大喊:“苏联人绕到我们背后了,我们被包围了!”
“坚持住!”费多尔回答:“他们说关键时刻会有人来救我们的!”
“你相信他们的话吗?”汉斯问。
“当然!”费多尔回答:“是弗雷科将军下的命令,他从来都没有骗过我们!”
“我可不像你那么有信心……哦,帝,他们至少有一个营绕到我们身后!”
汉斯估计的是对的,苏军的确有一个营绕到了德军身后,他们是绕过山口十几公里,并翻过一座两千米海拔的高峰甚至还翻过了几座悬崖足足用了四天的时间才赶到的。
为此,带领这支队伍的梅尔斯科夫还摔伤了自己的手臂,那支手臂现在还挂在自己的脖子。他的部下也在行程要么冻死、摔死三十几个人。
但梅尔斯科夫却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等的是这一刻。
“同志们!”梅尔斯科夫用没受伤的右手举着枪往前一挥:“胜利的时刻到了,痛宰这些法西斯吧,让他们知道侵略我们的代价!”
苏军士兵高呼一声,端着了刺刀的步枪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往德军阵地冲去……
按常理,德军应该无法避免被围歼,因为他们已经四面受敌,而且敌人的包围圈已经小到无法转移无法回避的地步。
然而,在这时,梅尔斯科夫却感觉到一点异样的气流,枪炮声隐隐还能听到些马达的“突突”声。
梅尔斯科夫朝后方望了望,什么也没有。
但是下一刻,他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架两边带着螺旋浆的怪飞机从悬崖处升起来出现在他的面前,机翼下几十个炮管看得让人头皮发麻,以至于梅尔斯科夫都没注意到机身下方左、、右的三挺机枪。
发挥作用的其实是机枪,因为这时候敌我距离太近,火箭炮精度差很容易误伤。
梅尔斯科夫赶忙朝士兵们大叫:“后方敌人!”
但已经太迟了,武装直升机的三挺机枪“哗哗哗”的喷吐出火舌,密集的子弹打得雪地一块块飞起,然后延伸到正朝德军阵地冲锋的苏军人群……一排排苏军惨叫着倒下,他们到死都不知道这些子弹是从哪来的。
接着武装直升机又“嗖嗖嗖”的朝另一面的苏军方向打出一排火箭弹,一团团火焰腾空而起,将苏军冲锋部队的后半段拦腰截断……这是因为担心误伤自己人,火箭弹往远处打。
紧接着,又是两架武装直升机冒出头来,“突突突”的越过德军头顶,下方的机枪朝残存的苏军一阵猛烈扫射。
苏军赶忙举枪还击,但武装直升机底部装甲加厚到足够抵抗苏军步枪、轻机枪……这也是直升机是高地作战利器的原因之一,敌人手里很难得会有重装备。
这使苏军的抵抗变得微不足道,武装直升机对下方排着密集队形的苏军简直可以说是一场屠杀。
更糟糕的还是,周围又出现十几架直升机,然后从直升机滑下了一个个全副武装的德军士兵。
“我说的没错吧!”费多尔拿着步话机说:“他们会出现的。是第一步兵团,我们跟他们一起穿插巴库,你还记得吧!”
“当然!”汉斯回答:“知道吗?我恨他们!”
“为什么?”费多尔不解的问:“他们刚刚救了我们的命!”
“因为……”汉斯说:“他们明明可以轻松的把敌人解决掉,却要让我们在这里拼着命守六天!六天……整整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