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作品:决战第三帝国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远征士兵
“最后是元首阁下……”秦川对希特勒说:“我们需要你摆出一副全力增援希腊的姿态。 您知道的,英国人的情报部门无孔不入,所以会议、电报、甚至与参谋的谈话等等,直到我们发起反攻!”
希特勒微笑着点了点头:“是的,英国人给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现在,是我们回以颜色的时候了!”
接着希特勒握着秦川的手,说道:“很好的计划,尉,很好的计划!接下来,是坚定的执行,然后等待胜利!”
最后,希特勒让卡纳里斯和罗恩纳两人亲自送隆美尔与秦川飞机。
可以想像卡纳里斯当时的感受……不过尽管他内心十分不快,表面还要表现得一副感激的样子。
“难以想像!”卡纳里斯对隆美尔说:“这次多亏了尉找出破绽,否则我和罗恩纳校要酿成大错了。将军……”
说着卡纳里斯瞄了一眼秦川:“我十分羡慕你能拥有如此出色的部下,如果可以的话……”
“不!”隆美尔想也没想拒绝了:“我认为他更应该在战场发挥作用,而不是去调查某些可疑份子,你说是吗?”
隆美尔这话一语双关。
“哦,是的!”卡纳里斯尴尬的笑了笑。
在飞机起飞的时候,秦川透过玻璃窗看着外头一脸严肃的卡纳里斯和罗恩纳,心下不由暗暗一叹。
这个德**事情报局局长,以及在情报局里颇有名气的罗恩纳校……最后都因为策划刺杀希特勒失败而被处决。
许多人相信卡纳里斯从一开始反对战争、反对希特勒,秦川却不这么想。
要知道卡纳里斯之所以能成为将,是因为他在情报单位立下了赫赫功劳。
如果卡纳里斯从一开始反对战争,那么德**事情报局遍布全球的间谍络又是怎么来的?名震天下的勃兰登堡分队又是怎么来的?
谁都知道这些是为战争准备的。
所以,卡纳里斯反对战争、反对希特勒,应该是从他判断德国会输掉这场战争开始的……这显然更合常理,卡纳里斯能收集到更多的情报和数据,他可以从这些情报和数据对分析出德国有没有实力与苏联、英国和美国对抗。
同时这也情有可原,在他分析出德国会输掉这场战争后,推翻希特勒的统治尽早结束这场战争才能使德国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秦川不知道的是,这位军事情报局局长,此时对战争的判断是否已经做出了改变!
“尉!”隆美尔将秦川从沉思拉了回来:“你应该乘这时间休息一下,阿尔及利亚还有很多事在等着我们!”
“是,将军!”秦川回答。
隆美尔说的是对的,到了阿尔及利亚后秦川和隆美尔马又忙开了。
首先是召集各师师长开一个会。
会议的内容不用多说了,隆美尔对军官们宣布:“我们得到确切的情报,敌人将在希腊登陆!”
“不,将军!”秦川反驳道:“我始终认为敌人会在西西里岛登陆!”
斯特莱克将军也表示赞同。
“将军!”他对隆美尔说:“这个‘确切的情报’,会不会是尉所说的‘有意透露的情报’?”
“不!”隆美尔回答:“最高统帅部已经反复验证,确认了这份情报的可信性,我再说一遍,敌人的登陆地点将会是希腊!希腊!”
弗伊格特少将洋洋得意的对秦川说道:“尉,我知道这个,我知道一定是你想多了,有时战场没你想得那么复杂,明白吗?你需要更多的煅炼机会!不过不要紧,你还年轻,有的时间!”
秦川装出一副气愤的样子,心里却在想……这个傻瓜,被骗了居然还向别人推销自己的被骗攻略。
隆美尔的表情告诉秦川他也有类似的想法,于是秦川知道,这个弗伊格特少将很可能要被隆美尔从非洲军团踢出去了,只不过那应该是在战后。
这当然是隆美尔和秦川演的一场戏,一方面是让戏演得更真,另一方面是让所有人都做出一副准备增援希腊的准备。
至于秦川的反对意见……这很正常,其实对西西里岛还是希腊的争议在部队里一直都没有断过,甚至史的这一仗到后来都发展成了“除了希特勒外,所有人都知道盟军的真实目标是西西里岛”的地步。
可想而知德军在打这场战时有多郁闷,这其尤其是隆美尔……明明知道希特勒是错的,但却还是不得不服从希特勒的命令眼睁睁的看着盟军夺取西西里岛而不能增援。
另一边希特勒的假动作也按部班的展开了。
第二天,希特勒召开了最高统帅部会议,他命令:“我要求所有与地海防御有关的德国指挥机关迅速的密切合作,利用全部兵力和装备,在所余不多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加强特别危机地区,对伯罗奔尼撒采取的措施要先于一切!感谢帝,我对各种事物的嗅觉一向不错,所以我总是能在事情发生之前闻出味儿来!”
他接着又强调:“我们占有巴尔干,铜、铁、矾土、铬和石油,这实在是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确保……在那里不要发生我称之为‘完全崩溃’的那种事情!”
接下来的行动也完全朝这个方向发展,驻法国的第1装甲师马起程,这支部队装满了100节车厢,用了7天的时间紧急增援希腊。接着是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用了9天的时间300节车厢运往希腊……这支装甲师原本被人认为是花瓶角色的御林军,但在战场却表现出超常的战斗力。
而西西里岛的防御丝毫没有得到加强,甚至还被削弱,有些部队被调到了希腊,甚至把正在西西里南岸附近布雷的德国扫雷艇也转移到希腊,随之一起转移的还有摩托鱼雷艇。
所有这一切都使盟军相信德国已经计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