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作品:决战第三帝国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远征士兵
韦维尔是没法在北非继续指挥下去了。
“战斧行动”失败后不久,韦维尔收到一份电报:“首相致韦维尔将军:奥钦莱克将军将接替你的职位担任东英军总司令,而你是一位无与伦的优秀人才和十分杰出的军官,将填补英印总司令的空缺职位。”
“优秀人才”和“杰出军官”……这些词都是英国人用来安慰失败者的,韦维尔当然明白。
韦维尔决定服从这个安排,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北非是彻底失败了,尽管他败得有些不服气,他明明可以赢的……
想了想,韦维尔心情沉重的向伦敦回电道:“我无条件服从安排,北非的失败,全部责任都在我,我等待奥钦莱克将军前来接替我的指挥……”
韦维尔离开前表现出了一名英国人常有的绅士风度,也表现出了一名战士应有的勇气。
对此,秦川认为这是丘吉尔缺乏用人的胸襟和眼光,如果丘吉尔始终用韦维尔任东英军总司令,历史的隆美尔或许会更快败出北非。
然而,英军将领却是失败一个换一个,再失败再换一个……其结果是每一个阵的将军都对沙漠作战不熟悉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等他们差不多适应时也离被撤换不远了。
最后阵的蒙哥马利之所以能赢,那完全是因为英军在兵力、装备和补给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几乎可以说无论是谁来指挥只要无脑往前推可以获胜了。
奥钦莱克并非完全没有指挥沙漠作战的经验,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北非指挥过英军捍卫苏伊士运河,这也是他被丘吉尔选替换韦维尔人选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证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往往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
这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德国许多将军如隆美尔本人也打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拥有了一战的经验后在战场时时避免将战斗打成类似一战时的堑壕战,其它德国将军也是在这一点的基础研究出新的战术理论,“闪电战”由此横空出世。
但如果死守着一战的那些经验以为往后的战争是那样不会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构筑战略、战术甚至研发装备,那会闹出一个个笑话了。
法国的“马诺防线”是笑话之一,法国人从一战堑壕战总结到的是往后战争是敌我之间在堑壕之间打来打去,于是构筑了一条世界最豪华、最坚固的堑壕来支撑其“绝对防御”的军事理论。
英国会法国好些,但也是半斤半两……它主要体现在武器装备研发主要针对的是堑壕战,如步兵坦克。
新任的奥钦莱克将军深受其苦。
他第一时间统计了自己的部队及装备,然后吃惊的发现自己手里只有一百辆故障频频不堪使用的“玛蒂尔达”坦克。
“看来我是来收拾烂摊子的!”奥钦莱克将军对参谋说。
“不,将军!”参谋回答:“德国人的坦克我们还要少得多!”
“噢,是吗?”奥钦莱克将军回答:“但德国人的坦克至少还能开到我们的阵地面前,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敌人的威胁并且需要防范,但德国人需要担心我们的坦克吗?”
参谋不由哑口无言。
奥钦莱克将军说得对,德、意军与英军的防线大慨相距三十公里……会相距这么远是因为之前英军撤退而德军没有追击,于是间拉开了一段缓冲区。
三十公里对于德军的“三号”坦克来说甚至不城要一小时,所以英军随时都要担心德军的坦克会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并进行穿插,于是有点人人自危的感觉。
而这个距离对于“玛蒂尔达”坦克来说却需要三小时,甚至还不敢保证有多少坦克在途不出故障,德军老远能发现它们并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准备。
也是说,德军防御起来要英军放心得多。
“更糟糕的还不是这个!”奥钦莱克将军对参谋说道:“更糟的是我们只有‘玛蒂尔达’,如果想要更多或是更先进的坦克,必须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从英国本土运输,而德国人只需要用几天的时间可以从意大利得到他们需要的任何一切,所以用不了多久,德国人的坦克会成倍的增加,而我们却依旧是这些垃圾……”
说着奥钦莱克将军扬了扬手的装备清单。
参谋无言以对,因为从英国本土绕过好望角的运输线的确要德、意军的补给线要长得多。
无奈之下,奥钦莱克将军给丘吉尔发了封电报:“我们虽然在兵力占优势,甚至在坦克数量也占据优势,但这只是纸面的数据,我们拥有的坦克都是些性能落后的坦克,如果得不到更多的坦克及物资的话,我相信我们只有撤出北非!”
丘吉尔当然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
因为如果德国占领了埃及进而控制了“苏伊士运河”,那么英国与印度、奥大利亚等殖民地的运输只能绕过好望角,这不仅会增加至少一倍的航程还会增加许多不确定的危险。
丘吉尔的回电是:“我会给你想要的一切,你所要做的,是把敌人赶下海去!”
丘吉尔的确做到了,他的办法是向美国求助。
此时的美国还没有参战,原则是不能帮助交战的任何一方,但这已是有名无实,因为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以租借的名义向盟军提供大量的装备和物资支撑着盟军作战。
此时,美国恰好有一批战略物资运到印度,这批物资原本是送往缅甸准备用于支援国远征军的,可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更密切,于是罗斯福没有多想同意了丘吉尔的要求,转而把这批物资用于增援北非。
这样英军的补给线不是从英国本土运往北非,而是从印度经红海再通过苏伊士运河运往埃及……这运输线甚至德国经意大利运往托布鲁克的运输线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