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地方势力的反扑

作品:回到三国当皇帝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疙瘩

    对于挂印而去,自己回家的,也就罢了,但是对于自首者,通过对他们的能力重新审查,如果确实能力不错,则可另外重新任用,并不会一棒子打死,但是对于既无德也无才之人,则将他们遣返回乡拉倒。
    所以李琛在整顿吏治之前,也给这些地方官吏们了一个机会,另外给他们提了个醒,接下来要就要整肃吏治了。
    当李琛的谕令下达到各县之后,着实有一批地方官吏,惧怕未来他们之前所行不法之事会暴露,于是纷纷挂印而去,算是辞职走人了,也有少量官吏,迫于压力,向李琛自首,自陈有罪,并且依令到谯县招贤馆,重新接受审核,通过能力审查之后,能力强者,便重新安排。
    但是着实也有一批地方官吏,心存侥幸,认为只要他们不吭声,查不到他们头上,于是拒不辞官,也不自首,只是加了一些小心收敛了一些之后,继续留在他们的位子上,而且还继续顶风作案,干着不法之事。
    于是李琛在规定期限到了之后,便开始让各郡国的制郡国从事走马上任,并且迅速的招募手下开始在各地暗访,迅速的就揪出了一批官府之中的不法之徒。
    当然各地的制郡国从事,在上任之后,在辖地之中开始暗查的时候,也遭遇了很大的阻力,这些地方官吏用尽手段,亦或是向这些制郡国从事行贿,又是送钱,又是送美女,又是送贵重之物,还暗示他们可以将一部分既得利益分给这些制郡国从事,让他们利益均沾,试图用糖衣炮弹把他们同化。
    但是也有一些强横狠毒的地方官吏,直接采取了武力,于这些制郡国从事对抗,暗中派人截杀制郡国从事派出的暗查手下,亦或是勾结地方势力,通过灭口、销毁账册等手段来消灭证据,更有甚者,还收买刺客,让刺客行刺这些制郡国从事,试图直接杀掉制郡国从事,来掩盖他们的犯罪。
    其中李琛任命的颍川制郡国从事刚刚走马上任不到一个月,便遇刺身亡!汝南制郡国从事,上任一个月,连遭四次行刺!梁国制郡国从事上任一个月,遇刺身受重伤!鲁国制郡国从事,上任两个月,遭遇三次行刺事件!彭城制郡国从事,上任途中便遭人截杀,险些身死!下邳制郡国从事,到任第二天,就遇袭受轻伤!
    唯有沛国的制郡国从事,在到任之后安然无恙,那是因为之前在李琛的治理之下,已经把沛国的吏治整顿的相当清明了,所以他到任之后,还真过的挺清闲自在,甚至于没事自己就坐着车四处溜达,也没见谁偷袭过他。
    还有就是陈国的制郡国从事,到任之后,对于陈国地方,暂时按照李琛的吩咐,没有过多的插手陈相骆俊对陈国地方的管理,倒是也相安无事。
    可是其他地方的贪官污吏们,可就对这些制郡国从事们,保持了相当大的敌意,恨不得把他们给弄死拉倒。
    这是汉朝很不好的一种习惯,就是通过刺杀,来达到从肉体上消灭敌人的目的,这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
    不过这也可见,实际上李琛辖域之中,不少贪官污吏,还是颇为忌惮李琛的这次整顿吏治,想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掩盖他们的罪行,继续留在他们的位置上作威作福捞取好处。
    对待这种胆敢行刺制郡国从事和他手下们的行径,李琛当然不会跟他们客气了,迅速的便派李倓和赵博的影子组织,赶赴出事地点开始调查凶手。
    赵博和他手下干这个最为得心应手,赵博本来就是一个擅长交集之人,从十几岁跟着李琛出来做事,就在中丘县负责干这种事,所以一路行来,干这个简直是如鱼得水一般,而他的手下,也是物以类聚,虽然属于三教九流之人,但是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自来熟。
    他们这种人见谁都能迅速的跟对方混熟,并且让对方放松警惕,然后不经意间,就把一些不该说的事情给吐露出来,而且他们很有心,能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之中,分析出很多有用的东西。
    所以随着赵博的成熟,他做这种事情是越来越得心应手,不敢说没他查不出来的事情,但是只要他用心,那么大部分事情他是可以查出来的。
    当各地制郡国从事屡遭刺杀的事件屡屡发生之后,李琛闻之勃然大怒,立即便把李倓和赵博招了过来,吩咐他们但凡是发生这样的事情,必须要从快迅速查出行刺的幕后之人,然后予以严惩。
    李倓和赵博也迅速的行动了起来,而且很快就取得了成果,将颍川郡之中那个刺杀制郡国从事的黑手给挖了出来,此人乃是某县的县令,标准的一个贪官,赵博在查实乃是他指使刺客行刺制郡国从事之后,立即将其报给李倓。
    李倓随即便行动起来,带了一二百精干手下,直扑那个县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县寺控制,并且留守颍川的冯义,也派兵参与,控制了县里的县兵,随后将所有参与这件事的人全部都抓了起来。
    这个案子不单单只是这个县令干的,还有当地两家大户,也有参与,所以包括这两家大户在内,还有这个县令,以及县令手下的主簿等亲信,也都全部一网打尽。
    这次抓捕行动整整抓了数百人之多,其中大部分是参与者的族人,要说是无辜的,可是李琛这次却下了狠心,当即下令,将主谋的县令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