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作品:大明军工帝国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星辰玖
棱堡起源于十五世末初的欧陆,到大明崇正年间,棱堡已经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火药武器的出现,使得原来横平竖直的城池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棱堡,棱堡的出现同样也使得欧陆战争的主要形式从野战转向围攻战,由于棱堡的防御力超强,欧陆各国都热衷于修筑棱堡,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法国,在边境修筑棱堡要塞在接下来几个世纪里都是法国的一大特色。
但是,要说到修筑棱堡最多的,或者说使棱堡达到最大化效果的,当属沙皇俄国。
当欧陆各国纷纷建造坚船利炮,满世界到处殖民时,沙皇俄国却在默默的沿着陆地向东扩张,他们先后灭掉了金帐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领土面积急剧扩张,所获得的利益丝毫不下于满世界到处抢占殖民地的欧陆列强。
在对游牧民族的战斗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那就是,棱堡是骑兵的克星!
应该说,普通的城池也是比较克制骑兵的,但是,一旦骑兵数量超过城池守军的五倍,硬攻的话,还是能攻下来的,但假如是棱堡的话,就算骑兵数量超过守军的十倍,如果没有比守军更先进的火药武器,也很难把棱堡攻克。
游牧部落自然不可能有比沙俄更先进的火药武器,所以,沙俄凭借棱堡简直打得各个以游牧部落为主的蒙元汗国找不着北。
正是由于棱堡易守难攻,游牧部落机动性强的最大优势被死死克制住了,只要一路将棱堡修过去,卡住水路要道,骑兵的机动性再强,也是死路一条。
沙俄在入侵各大汗国的过程中,已经尝到了棱堡的巨大甜头,如果大明不来,他们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哈萨克汗国,在史料记载中负责制定入侵哈萨克汗国计划的沙俄参政院秘书处文官基洛夫曾经提出了一个建议,他的建议很简单,就是在奥伦堡与咸海短短一千多里的距离间修筑45座棱堡,沙俄对棱堡的狂热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现在明军已经大军压境,他们估计是没有机会入侵哈萨克汗国了。
不过,他们当初入侵西伯利亚汗国时修筑的棱堡还在,而且,为了抵御明军,罗佐夫还命令戈洛文和弗兰茨别科夫冒着严寒,在西伯利亚平原疯狂修筑棱堡,所以,孙传庭派侦骑一查探就发现,整个西伯利亚平原几乎遍地是棱堡!
虽说明军不是游牧部落那种拿着冷武器的骑兵,大明的火药武器也比沙俄先进的多,但是,面对棱堡也是比较头疼的,因为棱堡实在是太难攻打了。
大明唯一一次正面攻克棱堡的记录就是崇正七年收复东番时攻克了荷兰人的热兰遮城堡,不过那次的攻城并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因为明军是用俘虏当肉盾绑在攻城车上吓的守军不敢开炮,然后再用手雷出其不意的突袭了一波才冲进去的,而且那个时候热兰遮城堡里的荷兰守军总共才五百人,明军光陆军就有十五万,还有超级战列舰配合,双方实力相差太悬殊了,荷兰人根本就不可能守的住。
这次就不一样了,明军查探到的沙俄守军就有将近五十万了,每个棱堡里面不可能只有几百人,而且沙俄也不是只有一座棱堡,而是遍地都是棱堡,明军如果全面进攻就很难取得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如果各个击破,敌人又可能随时支援,或者从后面偷袭,毕竟他们对地形比明军熟悉的多。
到底是全面进攻还是各个击破呢?不但前线的孙传庭、卢象升和曹文诏陷入了沉思,远在京城的朱慈炅也陷入了沉思。
他专门派人查过棱堡的攻防记录,其中最有名的一战当属公元1552年的梅斯攻防战。
1552年5月,五千法军出其不意的攻占了洛林地区的梅斯城,半年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尔斯五世率五万大军开始围攻梅斯,企图将其夺回。
但是在这半年中,五千法国守军已经在梅斯城的旧式城墙背后重新修筑了一座棱堡,结果查尔斯五世率五万大军狂攻了一个多月都没把梅斯城攻下来。
并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火力不够猛,那个时候查尔斯五世调集了数百门大炮不断轰击,最多的一天共发射了七千多颗炮弹,城墙都轰塌了上百米,可是后面的棱堡防线却依然完好无损。
查尔斯五世组织了无数次强攻都没能把梅斯城攻下来,最后,神圣罗马帝国大军伤亡惨重,不得不被迫撤兵。
五万对五千,狂攻了一个多月,最后攻方伤亡惨重,无奈退兵,这就是棱堡之威!
按已发现的棱堡密度计算,沙俄最少在西伯利亚平原修筑了上百座棱堡,也就是说,明军如果全面进攻,每座棱堡最多能派去一万多人,那简直就是开玩笑,就算明军武器再先进都不可能攻的下来,所以全面进攻的方案很快就被朱慈炅给否定了。
没办法,只能选择各个击破。
随着侦骑不断回归,越来越多的棱堡被明军发现,为了准确的在电报中传递棱堡的位置信息,朱慈炅特意编制了一套经纬线坐标,这套坐标与后世的经纬线坐标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这套经纬线的基准是大明京城,也就是以大明京城为中心,画一个十字线,左边是东经右边是西经,上面是北纬下面是南纬,每隔一百里就是一度。
这套经纬线体系虽然在时区计算上有点麻烦,但却比较简单易懂,尤其方便标注位置,朱慈炅也管不了什么时区计算了,谁有空去测算赤道的周长和南北极的距离,先整套简单的用上再说。
经纬线坐标体系说白了就是在地图上加入基本等距的横线和竖线,看上去就跟围棋棋盘一样,围棋棋盘这东西,在明朝只要读过点书的人都见过,倒没什么好稀奇的。
很快,明军的地图上都画上了一层浅色的经纬线,纵横交错,就好像在地图上画了个围棋棋盘一样,只是在每根线的两端都标注了经纬度。
从此,明军再远距离通报地图上的位置就不用派人拿着地图来回传递或者在电报里面通过山脉河流等参照物解释半天了,直接在电报里面报个坐标就行了,绝对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