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作品:穿越古代做夫子 | 分类:其他类型 | 作者:麻辣笋
关太保和兵部尚书一听,马上就意识到九铢和浪穹的目的分明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不然一个小小的越析怎能劳动数十万大军一起去攻打?这一战,就是两国在试探大魏的底线,如果不保越析,那么下一次被围攻的就会是大魏了,这一战,大魏必须参加!
听完他们的分析,大部分的官员都神色凝重。西南边境本来就不太平,那地方山林众多,草木茂盛,时常有山贼强人出没,民风也是很彪悍的。要是被敌国攻破了,想要收复更是难上加难了。
天和帝心里已有成算,他觉得自己虽不算什么圣明君主,但是老祖宗留下的基业不能在他手上丢了。他从父皇那里继承了哪些,在交到下一个帝王的手上时,就还得有哪些!
大臣们也是主战的,这些人欺人大甚,他们泱泱大国,怎可容忍他们上门打脸?
天和帝心中顿感安慰,虽然这些人在朝中偶尔勾心斗角,让人烦不胜烦,但是面对国家利益相关的事情时,他们还是能分清轻重缓急的。
待天和帝拍板决定出兵援助越析后,他们就要开始讨论调哪路兵马过去,在这些大臣们讨论得正激烈时,一位愁眉苦脸的官员引起了天和帝的注意。
“周大人,你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适?”
“谢圣上关心,臣并无不适。”户部尚书周大人拱手谢恩,脸上的愁绪也缓解了些。
天和帝点点头:“那就好,我还以为爱卿不舒服。不过,既然没有不适,那你为何一脸烦闷?”
周大人犹豫了片刻,决定还是据实以告:“回圣上的话,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心中正因军费的问题而忧虑不已。此次九铢和浪穹两国来势汹汹,我们大魏不得不战。但西南守军才两万余人,想要对抗那两国,咱们起码还要再派四五万人才行。”
“这四五万人一动起来,就算按每人每天五文钱的伙食计算,每天也起码要消耗二百多两银子。除此之外,还有运送兵器战马等需要消耗的银两,估计一天花用就要近千两。这几年天灾不断,国库里的银子基本上都是还未入库便要往外拨的状态,如今战事一起,恐怕国库无力支撑啊。”这两年要不是京城文化公园那边一直进账不断,恐怕这周大人早就来哭穷了。
天和帝闻言,皱起眉来,国库的情况他不是不知道,可眼下这笔钱却是非出不可的。他想了想,对周大人说道:“朕记得上次朕吩咐过你帮大皇子和二皇子丈量土地,出宫建府的事,你办好了吗?”
周大人不知皇上为何突然问这个,但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道:“请皇上恕罪,臣虽已看好了两块地方,但还未带人前去丈量。”
“那就好,既然如此,这买地修府的事情就暂且搁置,你把这笔钱充做军费吧。另外,朕今年的寿诞也从简,不要耗费人力物力去操办了。省下来的银子也充作军费。”天和帝道,目前来说,没有一件事比这个情况更紧急了。
“是,臣遵旨。”周大人和其他几位大人俱都一脸复杂的神色,他们没想到皇上竟然会这样安排。
“另外的军费支出,就要靠周大人你想办法了。其他爱卿若有好的建议,也可说出来共同商议……”
这一商议就商议到了下午,事情差不多都确定了之后,几人才感觉到腹中饥饿,天和帝见状,便赐了廊下食,让他们吃饱了再回去。此时御膳房里的菜已经热过好几次了,吃到嘴里也早就失了原本的鲜美。他们本来是想重新做的,只是皇上一向主张勤俭,他们也不敢擅自决定。
天和帝独自坐在桌前用饭,还没吃完,就听见外面的脚步声和太监拦人的声音了。随着一声闷哼,一个身影走了进来,嘴里还骂着“狗奴才”三个字。
“父皇,儿臣听说你让户部的人暂时不要去丈量土地了,这是为什么?不尽快建府,那等儿臣封王的时候,我应该住在哪?”
大皇子虞稷一进来就大剌剌地问,丝毫没有注意到此时的天和帝已然脸黑如墨。
“你的消息倒是快,朕才说完,便叫你知道了。”
虞稷没听明白他话中之意,还是那副表情:“父皇,您还没告诉我为什么呢?”
天和帝心中涌现出一股无力之感,他现在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对待这个大儿子了。这般年纪还没有长进,这片江山真的能交到他的手上吗?
天和帝心中所想无人知晓,大家只知道大皇子被皇上厉声斥责了几句,然后黑着脸从御书房冲了出去。
二皇子虞秩听说后,唇边勾起一抹冷笑,不枉他用了一个暗子将此事透露给老大。他就知道,这人根本就是个榆木脑袋。
宫中之事周宗海并不知晓,他在用完廊下食时,就从宫里出去了。
一回到户部衙门,周宗海便命人去叫褚英。褚英正在计算这个月文化公园以及游乐场的纯收入,自从文化公园兴建开始,便是由他一手负责的,这两年来,也算是为国库增添了许多积蓄。
周宗海见到褚英后,就把今天的事告诉了他,并且让他赶紧将能收回来的银子赶紧收回来,事态紧急,军队这几日内就要开拨了,粮草什么的要先动身,他们这几日有的忙了。
褚英大惊,他对前两年来京的各国使团都还有些印象,想不到当初大家言笑晏晏,现在就要兵戎相对了。震惊之余,褚英还在脑内疯狂计算了手头上可供支配的银两有多少,待算出那个数字后,他不禁有些迟疑。
“怎么了?”
“大人,下官刚刚算了一下,发现手头上可供支配的银两……不足五万两。”
“怎么会只有这点了?”周宗海也很惊讶,但他也知道褚英办事一向靠谱,只剩这点银子,必然是有原因的。
待听完他说的原因后,周宗海一阵无语,原来竟是因为那《新京报》。
当初有这报纸时,户部的人就曾提过想要往上面投放广告赚钱的事。只可惜那些老古板疯狂摇头表示不同意,他们认为报纸是文化人的东西,不可让它被铜臭味沾染上。周大人据理力争,可惜势单力薄,再加上那会儿国库还挺充足,这个建议就被否决了。
除此之外,那些官员还觉得,《新京报》的意义重大,他们既然要发行,不如干脆就把大魏上下各个衙门里全部发到,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底下人更好了解官府下达的政令。
他们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天和帝大笔一挥,就挥出去一大笔银子,除了官府之外,还在全大魏县学及以上的学堂免费发放报纸。因这银子不是一次性的花销,所以每出版一期,户部就要亏损一次。
虽然成本已经无限压缩,可是靠卖报挣的钱,根本就填补不上亏空,以至于褚英手上文化公园和游乐场这几个地方赚来的银子,基本上都花用在这上面了。
《新京报》每月一期,距离下一期还有十几天的功夫,若是不攒些银子,恐怕下一次再出版,户部就要捉襟见肘了。
周宗海感觉自己的头发又白了些,他恨不得把自己也变成银子花用掉。
就在他们焦头烂额之际,南闽水师被倭人杀害的消息又传来了。
天和帝自然是无比震怒的,一个小小的倭国竟然也敢来拔虎须?他思来想去,都觉得这是一场阴谋,是倭国和其他两国共同缔造的阴谋,要不然的话,怎么会这么巧,两件事会挤在一块发生呢?这倭国,必须得教训一下了!
眼看一项军费未凑齐,另一边又有这种苗头,周宗海眼前一黑,差点就要晕过去了。
第382章 留名
然而周大人就算晕过去也无济于事, 因为天和帝是不可能放任倭人肆意横行的。他唯一能做的事,就只有努力筹钱了。
为了筹集军费,周宗海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他直接在朝堂上,就把想要在报纸上登广告的事情说了出来。
今日恰好是大朝, 周宗海此言一出, 立刻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有说“侮辱斯文”的, 有说“与民争利”的,总而言之,大部分人都是以高高在上的角度批判周宗海的想法的。
周宗海听着四面八方传来的讥讽反对声, 不由满嘴苦涩,明明眼前就有一个赚钱的机会,这些人偏偏为了面子不肯答应,实在叫人无可奈何!这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正没钱他们只管责问户部就是,哪管他人筹钱之艰!
反对的浪潮声越来越多,周宗海暗暗在心里记下了反对声最大的那几位, 以后要是他们衙门里的人再到户部来报账, 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等声音渐渐小了,周宗海站了出来,说道:“现在大敌当前,朝廷需要调动兵马前去救援, 俗话说三军未动, 粮草先行,这几万人所需花用着实不少。然而连年灾害不断,国库空虚, 如果大家还要固执己见,那么本官想问问大家,这军费应从何处来?”
马上就有人反驳道:“筹集军费乃是户部职责,周大人自己想不出办法,怎反倒来问我们?”
“周某的办法就在那里,只是各位不同意罢了。方才大家的顾虑我都听清了,可是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早已有人这样做了,怎么没听说他在民间得了骂名呢?反而是官府和商家得了好处,学生得了实惠,这分明就是互惠互利的事情,为何在各位的嘴里却变得如此难听?”周宗海身为户部首脑,也不是任人欺负的那种。
“你说的可是状元郎楚辞?他行事向来乖张,不管不顾,难不成周大人你还要像他学习?”说话的人对楚辞嗤之以鼻,像这种凡事喜欢出头的人,还不是上面一句话他们便乖乖听话?
“圣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是好的,那像他学习又有何不可?若没有推陈出新的人,这世道岂不无趣?”温太傅悠悠说道,他在文官之中地位崇高,便是有些不赞同的,也没有出言反驳。
周宗海朝温太傅感激一笑,然后说道:“太傅大人说的极是。本官刚刚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还记得十几年前,大魏也是灾祸不断,那时候先帝就下了命令,凡事商户愿意捐献银两赈济灾民的,均可获得一个科举名额。若在报纸上投放广告便是有辱斯文,那么这些商户赎买科举名额一事,又该作何解释呢?”
这一问,让那些反对的大人们哑口无言,以前先帝这样办事时,他们也不是没有反对的。但是先帝却很光棍,他说:“既然大家不同意这个办法,那么赈灾银就从各位家中出吧。”
涉及到了自己的利益,这些人不再做声,只得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商户送来银两和物资,然后拿着新鲜出炉的名额花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中。
话都到了这个份上,天和帝便出来打圆场了。他同意了打广告的要求,但也声明不准以此牟利,待解决危机之后,报纸上就不得再次刊登任何一条广告条文。
周大人高兴极了,立刻就想回去广发请帖让那些不差钱的家伙过来……
京城这边的动荡楚辞一概不知,他只听说了最近海防戒严的事,官府还贴出告示,声明所有商船暂停出海做生意,所有渔人打渔时也不得越过海防线。
这一通知对提学司并无半点影响,他如今正计划着编制新教材的事情。现在已是十二月,距离新学年开学还有三个月的功夫,楚辞想在三个月内完成选材,编写,审查及印制等程序,让新生一开学就可以用上新教材。
这个想法是他一直以来都存在心底的,只是以前时机还不成熟,所以他也就没有透露出来。现在漳州府的一切都走上了正轨,再加上今年乡试漳州府的成绩出众,他就顺势把这件事情提了出来。
如今漳州府提学司的上上下下对楚辞是一百个服气,自他来了,漳州府可以说是换了一片新天地。现在他无论想要做什么,他们都是一百个支持,再没有反对的声音。
只不过这一次,毕竟事关重大,他们虽然对楚辞很信任,但心里还是有些迟疑的。楚辞看着他们的表情,心里也明白这事有些难度。
说好听点是革新,说难听点就是篡改圣人之书,放在一些卫道士眼里,这是十恶不赦的事情。
“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畅所欲言,大家都赞同的意见,楚某也不会反对。”毕竟这个编写组还得由这些人来当,如果他们不同意的话,那楚辞也不会固执己见。
“楚大人,这……那些书不是好好的吗?为什么非要重新编写什么教科书呢?”有一位老大人站了起来,他姓年,自当官以来,一直都在漳州府任职,这两年年岁渐大,便来了提学司做些整理书籍的工作,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但这老头的影响力还是有一些的,他这会一说话,大家就不自觉地安静下来,想看看楚辞会怎么回复他。
“年大人,楚某想要重新编写教科书的原因有几条,一是,去芜存菁。想必大家也都明白,古人编纂的书籍虽好,但里面也不乏一些糟粕。初入蒙学的幼童还不能明辨是非,让他们学习这种东西有害无益,还不如就此删去。再者,不合时宜。古人之书,针对的自然是他们那时候的人,咱们现在无论法理人情,都与古时有很大的差异,学生们学了里面的一些东西,反落个不伦不类,又有何意义呢?”
“第三,目前光是蒙学除了《三百千》外,还有《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渔翁对韵》等十余本书,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有重合,不若将他们整合放在一处,学子们学习起来也更加方便,记忆也能更加深刻。”
楚辞的辩才无人能及,便是刚刚还觉得有些不妥当的听到他这席话,也觉得确实挺有道理的。
楚辞见众人态度有所松动,便抛下了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理由:“难道众位不想在史书上留名吗?”
大家的视线一下子就聚焦在了楚辞身上,由此可见,大部分文人都逃不开名声的束缚。自古政客争权,商人逐利,对于他们这些文人来说,钱权虽也好,但并非他们最想要的,比起权霸一方,他们更喜欢青史留名。这也是为什么,御史台那些人总是以撞柱威胁帝王。
第383章 算学
青史留名的诱惑实在太大, 提学司的官员们在认真思考之后,举手表决了这件事。结果很喜人,除了两个顾虑太多弃权的, 几乎算是全票通过的。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了,时间又不等人,所以楚辞就开始着手安排这件事。当然, 他在安排工作之前,还写了一份公牍往上递。他毕竟只是一府提学, 上面还有两位顶头上司, 不事先通知他们一声还真不太好。如果以后让他们在别人口中得知了, 楚辞就要落个目中无人的名声了。
齐鲁直一如既往地不喜欢楚辞,对于他呈上来的公牍只粗粗看了几眼,然后评论了一句“异想天开”,便丢在一边不理会了。杜玉却不同,他仔细地看过公牍后, 便直接简装出行,来到了漳州府。
他到时, 楚辞正在给大家开会, 听到门房报说门口有一老者请见, 不由心生疑惑。再听完他的形容后,楚辞心中大概了解了来人的身份, 便暂停会议, 亲自到门口相迎。
提学司大门外,杜玉正负手抬头, 目不转睛地盯着提学司大门两旁贴着的对联,上面用一种笔法犀利,形态瘦长的字体书着“书山有路唯勤是径, 学海无涯以苦作舟”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化用了诗词,由学子自勉变成了苦口婆心的劝慰,贴在提学司门口倒也适用。
当然,杜玉观察的并不是内容,而是这种独特的字体,早就听人说楚辞写得一手好字,如今看来他人倒没有夸大。
“杜大人,您来了怎么不先知会一声?倒显得我们怠慢了,还请大人不要见怪。”楚辞和杜玉志趣相投,如今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字箴言还挂在杜玉的书房里呢,所以楚辞和他说话时,也不会太拘束。
杜玉笑了:“本就无事,何苦劳动地方官员来回奔波呢?”如果把他的职位和现代做对比,那就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到市里巡查,地方官员是要亲自接待陪席的。
楚辞也笑了笑,这老头就带了一个下人过来,看来是真没打算惊动别人。而且他一来就直奔提学司衙门了,想必是冲着前几日他呈上的公牍来的。
果然不出楚辞所料,还没等走到他的书房里,杜玉就开门见山,表示想要听一听楚辞为编写教科书制定的具体的章程。
这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再加上会议室里还有一群人,所以楚辞干脆就没进书房,带着杜玉拐了个弯,直接来到了会议室里。
这些官员们本还在讨论,突然看见他们提学带着一个老头走了进来。等他们看清楚这个老头的长相,立刻就慌了,怎么正提学大人会突然莅临漳州府,难不成是想明察暗访,看看他们有没有认真办差?
大家心中思绪万千,但行礼的动作却仿佛事先说好了一样,看起来特别整齐划一。
杜玉笑呵呵地让他们免礼,然后又说,他今日到来是为了求教的,大家不必如此拘束,就当没他这个人就行了。说着,便在前排找了个位置坐下,等着听楚辞说话。
其他人见状,也一个个的都正襟危坐,把会议室的气氛弄得十分严肃。楚辞于众目睽睽之下独自站在上方,心里竟突然生出了点压力来。
他刚想说话,却见杜玉突然举起手:“楚大人,可否让他们也给老夫拿个空白本子过来?”他见众人桌前都有厚厚的一本,本子翻到了中间,看样子前面没少下功夫。
他的诉求自然不能忽视,所以楚辞立刻示意外头的小厮去拿一套纸笔过来。杜玉看看自己的毛笔,又看看他们手上明显细小坚硬的木炭,脸上划过了一丝不解。
这木炭其实就是炭笔,因为普通的木炭较脆,稍一用力便会弄断,所以楚辞找了很多会烧炭的人想办法,才用一种叫做铁木的树,烧制出了这种质地坚硬,不易折断的炭笔。平时用时未免弄脏手,只需在外面卷上一条草纸便可,模样和现代的铅笔看起来也差不多了。
这东西只在提学司内部使用,楚辞也没有往外推广。原因在于现在的试卷都还是用毛笔作答的,若是那些刚入学的孩童使惯了铅笔,毛笔字肯定就不好看了。不过市面上已经有人学着用了,像那些整日计算的账房先生们,就觉得炭笔比毛笔更方便点。
楚辞没有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因为刚刚已经耽误了时间,所以他上台之后,便继续开始安排任务。
“……刚刚我们说到了算学一书的编纂,我想问问大家,对大食人使用的数字有什么看法?”
楚辞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人举手了:“大人说的可以那些弯弯曲曲的字?下官当初曾在官驿待过一段时间,对这东西倒是有些了解。”
“既然如此,就请黄大人上来在黑板上将其书写出来。”楚辞本以为他们只是听说过,但这会儿有会写的,立刻就抓了壮丁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