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427章:宋与西夏的恩怨由来

作品:擎宋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月如弓

    纵观北宋一朝,都说辽是宋最大的敌人,然而宋和当时周边国家打仗最多的却不是北边最为强大的辽,而是西夏。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不得不先理出个头绪,这也是宋代历任统治者也为之头痛的问题。
    建立西夏的党项人是羌族的一支,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皇帝一贯重用胡人,经常用这些党项人来对搞吐蕃人。唐僖宋时黄巢起义,时任夏州节度使当时的党项部落首领拓跋思恭因为收复长安有功,而被赐姓李,封夏国公。
    从此后拓跋思恭及其后代由此改姓李,拥有了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缓、宥、银州的藩镇势力,成为当地最大的势力。
    唐灭至五代十国,夏州己经改拓跋为李姓党项藩镇采取了无论中原王朝何人做皇帝,自己都称臣的策略,以换取李氏对夏州的合法统治地位和大量赏赐,进而继续发展自情怀的势力。
    中原王朝皇帝历来爱面子,所谓的万国来朝看似风光无限,实际是大量赏赐这些所谓来朝拜的除好看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这些小国小部落朝秦暮楚,给他东西他就说你好,说不定哪一天给的少了或是没给,说不定就翻脸。
    经地二百多年的经营,夏州李氏拥有的地盘不仅有肥美的牧场,而且还有现在鄂尔多斯南部的盐产地。牧场出产牛羊战马,而青盐的意义更大,不要小看了这种在现在几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盐,在北宋那个时代,青盐可是最上等的食盐,除了食用还可以洁齿,更可以当做硬通货使用、
    有马就有骑兵,有盐就等于有钱,可以说夏州党项有兵马有钱粮势力是相当的大,李元昊能够建立西夏,这些都是必要的基础。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宋一统中原,夏州李氏依然向宋称臣,每年送去一批战马且允许宋派文官管理部分县(按照当时的说法是,宋羁縻夏州)。宋太祖先是忙于削夺开封附近的藩镇兵权、用来建立国家军队禁军,对于更加遥远的西北党项没法顾及而给予“许之世袭”。
    宋太祖赵匤胤与辽国交锋后,发现此前一直所向披靡的宋军步兵,面驿辽国骑兵显得吃力起来,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建制骑兵,将目当投向夏州李氏控制的西北地区,更想将都城从无险可守的汴梁迁到洛阳或是西安,并且修通往西北的路,积极将羁縻的夏州变成实际控制。
    迁都的计划,由于受到后来成为宋太宗赵光义等官员的反对,太祖皇帝又英年早逝,最后没有来得及实义。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与辽国人的历次交手均失败告终,也明白了骑兵的重要性,此时各地的藩镇的兵权己经削除,也将目光投向了西北。
    太平兴国七年,赵光义找了个借口要把夏州李氏亲族全部招到到京城开封,准备根除这个西北最大盘踞势力。然而,当时党项首领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有先见之明,深知一旦入京就再无翻盘机会,就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
    雍熙二年,李继迁联合当地势力诱杀北宋驻守西北的将领曹光实,随后乘机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甘肃靖远),又通过向辽国“请降”来拉拢辽国对抗宋,辽也愿意宋西北边疆出问题,所以就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宋太宗大怒,曾派兵去打击但没能胜利,再次准备用兵时便驾崩了。宋真宗即位,由于面临辽国南下压力,不得不对李继迁采取缓和行动,在得到李继迁继续名义上向宋称臣的情况下,默许李继迁实际控制夏、绥、银、宥(今陕西靖边)、静(今陕西米脂)州等地。
    后来,乘着宋辽对峙,李继迁率诸部落攻陷宋朝西北重镇灵州、凉州,截断宋朝通往西域的商道,同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严重的影响宋的军力建设。
    此时李继迁已经实际脱离宋独|立了,只不过没有公开立国而已。李继迁死后,李德明即位,选定银川为都城,改名兴州,同时继续执行向宋辽称臣、以迷惑宋辽的方针,以便宋辽不来干涉自己,积极向不仅适合放牧而且适合种植粮仞的河西走廊发展。
    李德明率兵南击吐蕃、西攻回鹘。由于宋辽相互盯着对方,让李德明再一次拓展了党项人的生存空间。
    此后,李元昊即位,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文武官员和一套制度,在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敦煌)、肃州(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后,于仁宗宝元元年宣布脱离宋的藩属地位而自立,建立大夏(西夏)。
    从战略眼光上来看,宋太宗比宋太祖差的可不止一个层次,逃走了一个李继迁,为儿孙辈留下了恁大的一个祸患,自此宋在西线与西夏的战争,从爆发到北宋灭亡便没停止过,其中名将辈出,西军的战斗力也是惊人非常。
    在这其间北宋与西夏发生了五次战争,李元昊为了攻占陕西,发起了第一次宋夏战争,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战伇中,均以宋败告终,然西夏虽胜但消耗亦是很大,特别在定川之战,西夏两路军一路大胜一路全军覆没无力西进夺取陕西,掠夺所得远远不如消耗,得不偿失,双方最终议和。
    由于西夏占据了横山,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利之势,北宋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劣势。在占据地利之势的西夏随后又发起了第二次对宋的战争,而这一次以西夏大败结束,毅宗李谅祚受伤一年后死去,西夏国势渐颓,逐渐处于守势。
    第二次宋夏之战后,宋大将王韶熙河开边,直接威胁到西夏右厢地区,后于五路伐夏,却因为将领内讧失利,紧随而来的便是永乐城之战,此战宋战败城败,死伤士卒民夫多达二十万,最终西夏战胜。
    北宋对西夏的进攻,在文臣武将的眼中有两种进攻模式,一类是速胜,另一种便是蚕食政策,第三次宋夏战争五路伐辽的失败,则是证明了速胜战略的失败,而北宋筑永乐城则是对蚕食政策的一种非正式的实施。
    在第三次宋夏战争结束后,元祐六年章楶担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提出西夏嗜利畏威,如不给予惩罚,边境不得休兵。应当逐渐占据西夏疆土,用古代对诸侯削地的办法,以削弱对方来强固自己的边防,然后派各路兵守其要害之处,并率军进攻西夏。夏军多次侵犯,均为章楶所败,有效遏制了西夏的侵犯。
    绍圣元年,章楶出兵西夏,并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攻取西夏大片地区,取得了宋朝对西夏作战的战略主动权。夏军进攻平夏城,章楶于胡芦河川三战三捷,大破其军,经过两次平夏成之战又奇袭天都山,使西夏数万军马被俘,更是擒获西夏统军嵬名阿埋。
    至此,平夏城的最终筑起,如刺入西夏人咽喉的刺。其后这一战术立刻成为宋军主流,依托层层推进的堡垒,没有了后勤压力的宋军频繁出击,各种小规模的战斗,一年的时间竟然斩首万余,西夏土地不断被蚕食。
    这一次乐天行到西北,说不上算不算是参加宋夏战争,但这一战可以被视为宋夏之间的第五次战争。就战争的进程来看,这宋夏的第五次战争己经算是进行了一大半。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有着北宋六贼称号的其中一位童贯,童贯虽然是个太监,但绝不是寻常人。但提起童贯更不得不提起另一个人,童贯的老师北宋著名的武将太监李宪。
    李宪是历史上少有的拥有很高军事能力的宦官,战功不下于当时任何名将,而且历史上的口碑还挺好。但是就因为他是宦官,北宋朝臣对他的功绩往往视而不见,过错则无线放大,最终郁郁而死。
    第三次宋夏战争中,李宪是五路伐夏唯一有明显战果的一路统帅,居然还要为灵州城下的失败背黑锅,实在是令人嗟叹。
    不得不承认,在北宋的历史上太监比武将还能打,有别于汉、唐、明三朝太监给人以只是擅权做乱的印像。
    李宪死后,作为李宪门生的童贯开始了长时间蛰伏,直到徽宗即位,童贯与蔡京相互为党,迅速的搭上徽宗,并成为皇帝在军中的代理人,总理西北六路边事,他继续推行进筑浅攻的政策逐步蚕食横山,以名将王韶的儿子王厚为主将,自己任监军,发起一系列的战役。
    政和四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于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己经在横山占据了足够的优势。
    郓王赵楷送与乐天的军情,一路上乐天接连翻看了数日才看完,对宋与西夏之间如何结怨,以至于相互攻伐了足有百年之久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军情上的了解,眼下这个时期的西军无论是野战,攻城,守城都要远远强于西夏军,西军方面又多将门世家,名将辈出,士兵多敢死善战,装备精良,而西夏军队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西夏国势更是一蹶不振,宋朝己经到了对西夏全面的战略优势阶段。
    只是乐天不明白,面对西夏素来骁勇善战且胜多败少的童贯,为何到了金国攻宋的时候便望风而逃。
    为何在西北曾将西夏军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西军,为什么在面对辽军、面对金军时会处于劣势。
    就军事实力而言,大宋虽略弱于金国,但真的硬碰硬起来,绝不可能落到被金国灭国,最多不过是再结一次澶渊之盟,这中间有着太多的不明白出现在乐天的脑海里,那段成为华夏人千年疮疤的历史,还会再次重演在自己的面前么?
    夜间,乐天每次想起这段历史,都不住的扪心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