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一千二百八十六 肢解荆州学业堂

作品:东汉末年枭雄志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御炎

    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就这样纳入了自己的统治,这让郭鹏总有种不真实感。
    而且荆州眼下是士人们最后的大本营。
    荆州刺史府直辖的荆州学业堂也是目前魏帝国所拥有的所有地方学府里最优秀的一个,师资力量直追中央太学。
    士人们在这里维系着最后的荣耀和回忆。
    这里产出的士人子弟在这几年的科举考试里也纷纷占据极大的比重,把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狠狠地往下压,挫败他们的尊严。
    没办法,百年以上的领先程度,不是短短数年的科举可以改变的。
    对于他们来说,把士人子弟拉到同一竞争起跑线上,同台竞技,已经是祖上多少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荆州学业堂,那是士人最后的自留地了。
    但是这块自留地看似辉煌,但是有理智的人还是能了解到的,伴随着科举的发展,士人们最后的自留地也将走向衰落。
    随着学术的进一步下移和中央政府对学术的操控,士人们所失去的绝对不仅仅是优先做官的特权。
    所以延德九年大叛乱以前,荆州绝对是魏帝国各州里离心势力最强的一个州。
    伴随着之前的叛乱和大规模的清算,经济基础上,荆州的离心势力已经被铲除殆尽,再也没可能掀起什么波澜了。
    但是思想基础上,荆州的离心势力还是很强的。
    思想上,荆州的残余士人们无时无刻不再回味着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衰落,顺带着咬牙切齿的偷偷批判当今皇帝陛下。
    他们对自己的朋友、家人、子孙后代那是极尽一切可能的诋毁、辱骂当今皇帝陛下,把当今皇帝郭某人说成是他们最大的敌人,生死仇敌,那种要挫骨扬灰还不够的仇敌。
    他们要子孙后代们默默积蓄力量,蛰伏在这片已经变了颜色的土地上,默默的等待着可以复仇的那一天。
    一定要等到郭鹏死掉,然后才能出来搞事情,郭鹏不死,他们永远也不能出来搞事情。
    另外,读书要继续读,官要努力去做,努力去钻营,去升官,掌权的力越大,做官的士人越多,才越有在未来颠覆一切,把历史拉回原本走向的可能。
    这是荆州内部不少残余士族家庭的最后的执念。
    伴随着延德九年的大叛乱,他们纷纷了解到,只要郭鹏活着一天,他们就没有翻盘的希望。
    于是他们只能寄希望于郭鹏早死,或者他死了之后子孙后代们可以掌握魏帝国的实权。
    然后,“拨乱反正”。
    可惜的是,魏帝国到底会不会走到那一天,他们到底有没有机会主导魏帝国的实权,那都是不确定的事情。
    魏帝国的权力架构,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可以在职权上威胁到皇帝的存在,和汉帝国的权力架构已经完全不同了。
    尚书令和尚书仆射都被取消了存在,以后也不会再设置,相国丞相这一类的职位更是完全不存在于魏帝国的权力体系之中。
    他们就算能做到高位,也不能大权独揽。
    他们寄希望于从郭魏政权的内部颠覆这个政权,然后回到当年士人们的黄金时代,那是纯粹的痴心妄想。
    教育的改变,科举的逐渐深入人心,还有纸张的不断普及,已经逐渐让学习的成本不断降低,学习已经不再是一种特权,一种奢侈的念想了。
    就算是一个黔首黎庶,他也有可能进入中央太学读书,然后当官。
    时代的发展就是如此迅速,短短数年间,魏帝国的学术生态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五经十四家法所维系的上百年服务于士人家族的学术生态被郭某人用五千禁军彻底毁掉了,再也回不来了。
    荆州人里不是没有一些清醒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只是若是没有这样的妄想,他们又如何能坚持着把家业传下去呢?
    而郭鹏并非不知道这件事情。
    郭鹏对这件事情的了解还是足够的,他在荆州埋伏的眼线位居全国之冠,荆州人的一举一动,他都一清二楚。
    经济上的根基被铲除了,但是思想上的根基还在。
    思想上的根基也有延续性,若是不能连根拔起,未来未必不会祸乱朝纲。
    所以他对荆州人的思想动态监视的非常紧密,荆州学业堂里的眼线也不止一个,学业堂里的那些学子们想什么做什么他都很清楚。
    在现在这种状况下,这群士人如果还抱有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完全不介意多做一点什么事情,让他们的幻想完全破灭的。
    郭某人绝对不是一个宽容的人,这是可以肯定的。
    皇帝驾临荆州,这是荆州天大的“喜事”。
    将军朱灵和郭烈很早就接管了皇帝沿途所要驾临的任何一座城市,对这些城市采取全方位的接管模式,派遣最精锐的部队沿途保护皇帝的安全,确保皇帝的安全万无一失。
    荆州是个什么情况,他们很清楚,什么地方还有余孽,他们也在调查之中,这种情况下,就更不能放松警惕了。
    郭鹏基本上是坐船抵达荆州的,沿途在几座城市暂停,采买一些物资——他不允许当地官府随便组织百姓给他提供什么特殊的待遇。
    他出行所使用的都是地方仓储内的物资,有什么特别的需求,则派遣内廷宦官去当地购买,自己花钱,不用地方政府额外支出,也坚决不允许扰乱民众的生产生活秩序。
    什么夹道欢迎之类的,是郭某人称帝以后最厌恶的事情,坚决不允许,任何官员想在这种事情上拍马屁,那纯粹是拍到了马蹄子上。
    沿途州郡地方有一些人做了这样的事情,被郭鹏当场免职,赶回老家种地去了,之后就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个的都学起了周亚夫。
    蔡瑁很明显知道这件事情,所以对于郭鹏的到来,他战战兢兢不假,不过也没有做出什么过分的举措。
    他很清楚郭鹏厌恶这种表面功夫,当初他去洛阳述职的时候就很清楚。
    所以他下令荆州官员不准有任何异动,全部都老老实实的守在本地工作,皇帝不来,你们不要动,皇帝到了城门口,你们再去迎接,不得有任何多余的举措。
    否则皇帝一旦生气,那就不美了。
    皇帝喜欢都是周亚夫那种到了营门口还关着营门不让他进去的那种恪守规矩的人,你们要是不想丢掉官位,就老老实实的照着我说的做。
    蔡瑁的威慑很有意义,荆州官员还就真的都这样做了。
    虽然荆州绝大部分官员连皇帝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一生为官却不知道自己效忠的那个皇帝长成什么样子,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现在皇帝来了,他们迫切的想要知道皇帝长成什么样子,不过这样的机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
    有些官员运气好,能看到皇帝,有些官员欧气爆炸,还得到了皇帝的接见与问话,不得不说是极其幸运的事情。
    皇帝一路走一路巡查,一路品味民生,像是一只骄傲的狮王巡视自己的领地一样。
    虽然皇帝在此之前从未涉足荆州,荆州的任何地方都是第一次来。
    然后,皇帝来到了江陵。
    荆州刺史蔡瑁和荆州刺史府大小官员一起出城迎接皇帝,面见皇帝。
    这些人里只有少数见过皇帝的容貌,大部分人是没有见过皇帝的,对于皇帝只有一个模糊概念,而只有亲眼见到过皇帝,这个模糊的概念才能真正成型。
    蔡瑁显然不是这群人中的一分子,他多次去洛阳述职,见过郭鹏,也和郭鹏一起吃过饭,欣赏过歌舞,该知道的都知道。
    所以荆州在他的中庸带领下走的四平八稳,在之前历次政治风暴中相对平稳地度过,没有引发什么可怕的大事件。
    荆州没有像冀州那样遭遇过那么可怕的清洗事件,上上下下的官员几乎换了一茬儿,而荆州则相对好一些。
    这里头要说没有蔡瑁的功劳,那还真是不准确的,蔡瑁就像个风雨裱糊匠一样,竭尽全力维系着皇帝和荆州士人之间那脆弱的表面的和谐。
    但是只要其中一方稍微出格一点点,这个局面必然是无法挽回的。
    夹杂在其中的蔡瑁,真的很危险、很疲惫。
    “这些年你在荆州做刺史,辛苦维持局面,治理荆州,你的功劳我是看在眼里的,你做的还不错。”
    郭鹏叫其他人跟在身后,自己单独和蔡瑁走在前面,缓缓踱步,慢慢交谈。
    “能得到陛下的夸赞,臣就算是死了也值得了。”
    蔡瑁的马屁功夫一直都很到位。
    “我要的可不是你拍马屁的功夫,是你治理地方维持平衡的功夫,在我没有余力涉及荆州的时候,你的这份本领帮我稳住了荆州,这件事情,我还是很满意的,不过,我想要的并不仅仅如此。”
    郭鹏扭头看向了身边谦卑的蔡瑁:“学业堂应该要进行一些改变了,学业堂的师资雄厚,羡煞旁人,你别说地方那些学宫、学校,连中央太学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强势,你觉得,这合适吗?”
    蔡瑁心里一惊,随后暗自叹息,感觉这一天还是来到了。
    作为最后的士人大本营,学业堂里汇聚了士人最后的精华力量,最后的堡垒,当然会进入皇帝的视野之中。
    连着数年的科举考试,荆州士人都在科举考试里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一枝独秀,长此以往,必然会因此其他地区的不满。
    其实现在就已经有不少出身其他地方的官员对此提出异议。
    他们认为荆州学业堂的教学水平很高,而其他地区的教学水平不够,以至于科举考试的时候,总是荆州考生占优势,甚至洛阳太学生都难以与之抗衡。
    长此以往,这科举考场还有其他地区学子的上升渠道吗?
    这是当前朝堂上大多数主流官员的看法。
    郭鹏觉得也是如此,好处总不能被一个地方的人占据了。
    未来二十年三十年,如果朝堂上全是荆州学业堂出身的人,那是很不妙的事情。
    那样就会出现诸如日本的赤门阀稻门阀这般的学阀派系,将社会某个方面的上升空间完全垄断,其他学子则难以看到出头的希望。
    而一个地方出身的人也会结成自己的地域派系,该派系过于强势的话,会影响朝堂的政治平衡,威胁皇权。
    所以郭鹏来荆州,一是为了巡视荆州领土,震慑宵小之辈,二,就是要肢解荆州学业堂。
    作为一个强势皇帝,郭某人决不允许任何威胁动摇自己统治基础的机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