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清穿之嫡长子 第69节

作品:清穿之嫡长子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屏娘

    他们都是十七八的年岁, 正是好奇心旺盛又精力充沛的时候,虽然不太喜欢这新式学校里的很多规定,但是对学校里的教学内容却很感兴趣。
    不同与他们以往学的那些经文, 既晦涩难记还要花力气去背记, 这新式学校里老师教的内容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对于这些年轻的少年而言,就像是被打开了世界另一扇大门。
    老师们讲的物理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对他们以往认知的颠覆,很多学生一开始是并不接受的,但随着各种试验的学习, 他们不由开始沉思起来, 这才发现这些格物理论居然都有些道理,顿时就更来了兴趣, 他们像是突然发现了一件好玩的事情,也确实好玩, 老师还交给了他们许多有趣的化学试验, 让这些原本厌学不想上进的富家子们各个都来了精神。
    而这些新东西学多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思想也比家中其他人更开拓,对很多事情的接受程度都要高于旁人, 而随着这两年出海贸易的发展, 他们听了不少海外的事情,连带着也对西方的世界多了几分好奇, 他们如今学到的知识不少就是从那里兴起的。
    所以他们也很想知道这讲学团在海外待了这些年, 都见识了些什么, 也来让他们开开眼呗?
    讲学团们可不知道他们还没到学校呢,就已经被那帮学生给惦记上了,此时他们对这京中的事物还处于十分新奇状态, 走在京城的街口,看着哪里都觉得新奇,这两年城市道路又进行规划改造,因城中多了许多公车,原先的商铺位置都往后挪了些,瞧着风格倒像是最近新建造出来的,而令他们目瞪口呆的自然是外城一带的数丈来高的商业中心,据说里面什么都能买得到,不管是衣裳首饰,还是吃食玩耍,一切都应有尽有。
    不管是从哪个地方来的人,只要是到了这京城,都会想要进去逛一逛,算是见见世面。
    据说这高楼的最顶层并非是所有人都进去,只有顶级会员才能进去,里面所卖的东西也都不是凡物。
    几个讲学团文士看着高楼心痒难耐,他们倒不是真的想去买点什么,只是心底好奇,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么高的屋子,站在老远的地方就能瞧见,他们很想知道站在这屋子最顶层又是何等风光。
    而他们也只能在心底想想,还没忘记自己此行出来的目的,他们几个身上可都是还背负着弘晖阿哥给他们的差事呢,还要去学校里报道,日后就是那些学生们的外文老师,顺便给他们讲讲海外的世界,听说再过几年这些学生也会被安排到海外去游学呢。
    几个文士走在街头,他们本也想搭坐了那个公车,奈何这几日公车上总是人满为患,他们瞧着上面都没什么空座,只好又下来。
    “哎,怎么这辆公车上也都挤满了人?”这人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车,结果看到上面那么多人后顿时失望起来。
    “这公车终究是比不上自家的马车来得方便,这些日子上面都是人……”另一个人附和道,他有些后悔,就不该凑这趟热闹,好不如让家中小厮备好马车,说不准这会儿已经到了学校了呢。
    他俩说话声不低,一旁的一位年龄颇大的妇人听了轻哼一声,她上下扫视了一下这两个文士,认定他们定是从京外来的,没好气道,“咱们这公车好着呢,尤其是对咱们这小老百姓来说,那就更是便利了许多……”
    不止她一人听到了两个文士的谈话,离她不远的一位大爷搭腔道,“没错,只是你们不赶巧了。”
    可不是不赶巧嘛,这两天好多将士从北部回来,自从前些年十四阿哥被皇上派去北部后,就连着好些年都在边疆一带,直到如今那沙俄服了软,十四阿哥才逐渐退兵,但是却没将所有军队都撤了回来,直到这些日子,皇上身子不适,要招十四阿哥回京,才陆陆续续开始让部分军士解甲归田。
    而如今这城中公车上人满为患与军士们卸甲有很大关系,这次大清打了胜战,不管是皇上还是百姓得知后都非常高兴,而这几年他们大清也不缺银子,不管是军饷还是战胜后给的奖赏都十分丰厚,将士们卸甲后归来,都是坐着那列车回来,而如今列车的停靠站还只开通到京外,所以将士们回家时都会途径京师,自然要揣着银子来逛一趟才不亏。
    谁不知如今京中有着许多好东西,都是地方不常见的稀罕物,但是在京中却算不得贵,他们与家中父母亲人多年未见,就想来淘点好物带回去,家里人见了也高兴,就算是真的买不起也不打紧,来这京都长了见识也是好的,回村后还有了吹嘘的东西。
    故而那公车上坐的多是不舍得花银子的寒门将士,他们想将银子存起来带回家,就只能坐坐车来游览一遍也心满意足了。
    而对于这些打了战胜的将士,京中百姓还是崇敬维护的,所以对着讲学团的文士就没那么客气了。
    两个文士露出恍然之色,怪不得了,先前他们在码头时就见到京外那些列车上冒着长烟,看到不少将士从车上下来,当时他们还心惊,以为京中发生了什么变故,如今看来还真是他们回来的时间不赶巧了,两人对视一眼,只能无奈叹气,还是赶紧走吧,还能早点赶到学校。
    弘晖可不知道街头发生的这一出,若是知道了也只会是心底高兴,觉得自己在宣传上做的工作有成效。
    自从那报纸开办起来后,弘晖并没有像胤祉所想的那样浑水摸鱼什么事都袖手旁观,反而是很认真地做着规划,对民众的宣传教育很是重视,而如今这京中人对军士态度的变化,报纸也发挥了不少作用。
    弘晖他自己一向都很钦佩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觉得这些人十分可敬,但是等到了大清才发现,如今的人们对将士却并不够欣赏,其实在古时只有贫苦的人才回去被征去作战,不少有家底的人都会花银子打点而逃避战争,甚至在有些朝代军户是世代承袭的,从而被人看低。
    其实人们并非是不知道军士戍守疆土对国人的重要,只是权势富贵操控着人心,影响着人们的判断选择,而弘晖则是要在报纸宣传上让人们摒弃这样的想法,他们作为国家的子民,每个人都该保护自己的国土,而那些将士们扛起了这份责任,是如今所有家庭的守卫者。
    而弘晖也不仅仅只是对如今国人进行思想上改造,对军队思想也一刻没有放松,虽然弘晖崇敬那些保家卫国的将士,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如今军中不少将士士兵的素质还是有待提高,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道德素养,严厉杜绝军痞军匪行为,加强军纪军规的建设,才能打造出一支让国民敬重的强大军队。
    而他与胤祯这些年处得不错,好几次押送军中物资时,弘晖都跟着列车去了北边,故而对弘晖提出的这些想法,胤祯不仅没有阻止,还大开方便之门,但这项工作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眼下弘晖在抓军风的同时,倒是想要弄军队整编事情。
    这个军队整编一开始也不是弘晖提出的,而是康熙,如今他们既然将西伯利亚那么大一块土地都拿下来了,那自然是要派士兵过去镇守的,若不然一直当做无人之地,再过几年留到下一辈说不定又掰扯不清。
    而这派士兵戍守也不是一件小事,那里气候严寒,并非是好去处,而且荒无人烟,只怕到时候连日常的吃度都要从南方运送过去,其中所涉环节太多,相当麻烦。
    后来康熙动了心思,想着干脆迁徙一些百姓过去,如今这京中一带人口太多,城区扩建越来越大,而且不仅仅是京师人口在激增,京畿附近的庄子上也同样如此。
    迁了人口过去,让他们在那里种地开发,子子孙孙生活在那一带,早晚有一日那无人之地也会兴盛起来,发展成城池。
    但弘晖却觉得此举不妥。
    将百姓迁过去是为了对当地进行开发建造,但是明知道那里苦寒,百姓心底自然是抵触的,又怎么会心甘情愿过去呢?就像弘晖先前将犯了事的罪犯流放到那里做改造,只怕被迁过去的百姓会觉得自己的待遇与犯了事的罪人没什么区别,可能到时候不仅是消极怠工,甚至有可能还心灰意冷颓废度日,那就与他们一开始的初衷完全不同了。
    所以弘晖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既然是要调派士兵过去镇守,不若让士兵将家人一起迁徙过去,这样士兵们常年戍守边疆,也可以与家人团聚在一起,而这只是其一。其二便是,他提出了所有调去的士兵,是要自愿申请报名的。
    不管是士兵,还是百姓,肯定都不会喜欢那种苦寒艰难的地方,而直接下令让士兵们过去镇守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公呢,弘晖提出让他们来自愿申请报名,自然是给出了极高的待遇。
    反正如今国库不缺银子,弘晖就可劲儿地造作,他向康熙提交了一个折子,在上面提出了整编军队的各项事宜。被重新整编起来的军队,就是用来镇守在最北部的边疆,而他们不仅能拿到比寻常士兵高出许多的军饷,还能享有其他各项好处。
    首先便是分田分地,西伯利亚那么大的一块地差不多都是处于无人状态,等到士兵调遣过去,肯定都能分到不小的一块,而这对大部分的将士们而言都是相当有吸引力。
    而除了这点外,弘晖同时还打算在那边搞基建。
    其实在那里搞基建要远比如今京中要容易得多,那里就像是一块全新的地图,土著居民少,不管想要做什么都很方便,既不用惊动百姓,也不会侵占农田,等士兵们过去了就是大批现成的劳动力,至于基建物资则完全可以由列车运输过去,都不是大事。
    而弘晖除了打算给将士们分田外,重点就是分房了,当然这个分房可不是完全一分钱都不收的,而是凭借军士身份可进行低价认购,总体来说肯定是会比他们自己造房要划算得多,不仅花的银子少,而且还都是用钢筋水泥造出来的房子,相当坚实。
    但是光靠这些还不足以让士兵们争向主动申请北调,真正打动他们的,是弘晖提出的建立社区,然后社区开发的基础设施。
    弘晖打算分给士兵们的房子,都是按照不同社区来建造的,而每个社区都会建造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建筑,他本就想搞全民服务,在旁的地方或许有些麻烦,但是这一块尽是苦寒之地,弘晖不管是想要做什么都没什么人阻拦,就连康熙看了折子后都没多说。
    他没有弘晖想得那么深,只是觉得那北地偏僻,只怕也没什么夫子、大夫愿意过去,弘晖此举不仅显得仁义,而且也有必要,总不能到时候北地连个救治的大夫都没有,至于旁的朝臣就更无话可说,他们压根就没想过弘晖此举对普通将士们而言有多么震撼。
    这些将士多数是贫苦低贱出身,若不然也不会选择走上战场,几乎是用换命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是如今弘晖阿哥说了,等社区建立起来后,他们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免费读书习字,不分男女,而且身子不适也会有医师给他们医治,还不收费。
    读书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而言,那就是可望不可求的事,不仅仅是交不起私塾夫子们的束脩,光是笔墨书本,都要很大一笔银子,他们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还供得起读书人。
    但如今他们却有了触手可及的机会,只要他们愿意去那北寒之地,他们的子女就有可能像那些富家少爷一样读书,以后就能摆脱他们父辈的命运,听闻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少士兵们的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那北寒之地是苦,可他们这些人哪个不是苦过来的,若是他们苦一点就能给自己的下一辈挣出个好前程来,那就值了!
    更何况那里还有大夫不收银子就给他们看病,这对他们而言同样难得,他们的父母有很多不到三十就一身病痛,但很多时候都是咬咬牙就熬过去,实在熬不过去的就只能叹息是命数了,哪里舍得掏银子去城里看病,若是搬到北地,对父母而言同样是件好事。
    当即不少士兵就心动了,他们愿意搬过去!不就是苦点嘛,他们不怕!
    到时候不仅家里娃能读上书,爹娘也有大夫看治,甚至还得了房子和地,划得来!
    第94章 两章合一
    虽然那北部的气候太冷了些, 好多作物可能都种不了,这在多数百姓眼里也是无法接受的一件事,但是对于那些从北地归来的将士们而言, 却是问题不大。
    虽然那北地土著居民不多, 但也还是有一部分的, 他们在那里待了几年,也与人家打过交道,知道当地的百姓同样是种地过日子,虽然不能种稻子了, 但是却可以种土豆、小麦, 还有玉米,照样能填饱肚子。
    而且这些作物又好伺弄, 种起来可比水稻还简单,也不用担心不好吃, 他们这次军中军粮有不少都是土豆、小麦加工出来的, 听说是雍王府的世子带人琢磨出来的新吃食,原本土豆、小麦的味道只是一般, 但是经过加工制成麦面、土豆粉啥的,再配上一些佐料, 那味道让他们吃了恨不得将自己舌头也吞掉!
    所以就算日后天天将这些的东西当主食, 他们也吃不腻。
    但也不止于此,他们这次去了那沙俄, 见那儿的百姓日子虽然过得没他们精细, 但也不算差, 吃的都是那啥子的面包,和他们在街头买的馍馍不一样,家境富裕的会涂点黄油, 他们也尝过,有点吃不大习惯,但味道也还行,等他们到了北地,也可以学着人家那样吃起来。
    他们不是有多喜欢这样的吃食,只是发现这沙俄的日子虽过得不精细,但却都长得人高马大的,这让大清的将士们着实羡慕,他们多是穷苦出身,以前在家时都不一定吃饱肚子,不少少年还是入伍后个子才抽条,长在那些沙俄人身边就显得有些瘦弱了。
    他们心里琢磨着,既然朝廷答应要分给他们不少田地,到时候他们也弄一个农场啥的,养上几头奶牛,让他们的孩子日后多喝点牛奶,他们在军中也听过报纸报道,那牛奶是好东西,能补身子长个!
    这样他们的子孙日后也能长得人高马大的,不用羡慕别人。
    事情发展得比弘晖先前设想的还要简单,对于大部分的将士来说,苦日子过多了,只要稍微许他们一些好处,就足以打动他们,而弘晖给出的可不只是一点点,是能扭转他们子孙后代的新希望。
    当即这些将士们,不少人都做好了决定,等回到家中后,一定要让爹娘哥嫂们都跟着军队搬走,这次集体搬迁,朝廷还承诺了可以坐列车,官府不收车钱。
    他们有把握能说服家中的亲人,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这列车,若是放在以前,搬迁去那么远的地方,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返乡的可能了,但是如今有了这列车就不一样了,只不过几天的功夫,就能回到京师,若是他们在那北地混得不好,大不了再坐列车回来便是,反正他们在家乡也没什么产业,几乎没什么损失。
    原本官员还觉得这迁民之事棘手,没想到经过弘晖阿哥这么一手后,事情顿时就变得简单起来了,看到这么多士兵都踊跃申请报名,一个个都拖家带口的,只怕要不了几年,十四阿哥攻下的那块土地上就会兴盛起来。
    至于弘晖阿哥许诺出去的那些东西,这些官员压根都没放在眼里,更不会特意在皇上跟前阻挠,反而是积极促成,但这件差事最后却不是落到弘晖手里头。
    胤禩这几年沉默下来,虽还如以前那般面上总是挂着温和神情,但身边聚集的追随者却都散了去,而他自己似乎也对夺嫡之事不热衷了,竟学着胤禛也深居简出起来。弘晖不知道这个八叔在康熙那里是不是彻底翻篇了,但是很明显,康熙用胤禩还是很顺手,一般工部的工程都是交给了胤禩,这次也同样如此。
    其实这件差事算不得什么好差事,虽然官府拨下来不少银子,但是建筑材料大多数都是从弘晖手头的几个工坊出来,胤禩根本不可能动这里面的银子,若不然很容易就被人察觉出不对劲,所以这差事是既辛苦又没什么油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胤禩拿到这差事,总比没有好,这朝中众人更怕的是被上面淡忘。
    只要皇上肯给你派差事,好好将事情办下来,总会是有功劳和苦劳的,攒下来就成了升迁的资本,而若被皇上遗忘,一直坐着冷板凳,那才是朝中的尴尬人,而如今朝中的十三阿哥胤祥就是这样的尴尬人。
    胤祥一直与胤禛关系不错,当初他们二人都是追随废太子胤礽,而在胤礽“一废”期间,胤祥被牵涉其中,同样遭了康熙厌弃,虽然很快就被放了出来,但是在康熙跟前却大不如从前,这些年一直坐着冷板凳。
    对于胤祥的境遇,四爷一直都比较着急,但是他自己都处于蛰伏状态,在康熙面前一直都是韬光严实万事不争的样子,又怎么可以为胤祥争取,而弘晖却将一切看在眼里,觉得眼下是个好机会,或许可以试探一下康熙的态度。
    其实他觉得自己这个十三叔也是冤得很,明明当初“一废”的胤礽后来都放了出来,偏生他这个受牵连的人在康熙面前却是碍眼的存在,但是距离那件事已经过去将近十年了,弘晖觉得康熙就算心底又介怀,也应该淡了不少。
    胤祥在那次圈禁后,腿部就落下了顽疾,据弘晖所知是一种毒疮,时常复发起泡流脓,找过不少太医看过,但是想要根治却很难,只能仔细调理着,弘晖瞧着胤祥这几年不仅在康熙跟前不得意,又加上腿部顽疾的折磨,明明才三十出头的年岁,看着却要比他阿玛还沧桑不少。
    “你想让十三跟老八一起北上?”康熙眼神扫向站在殿前的弘晖,看着已经长成青年模样的孙子,脸上神情淡淡,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弘晖心口发紧,面上却丝毫不慌,沉稳道,“西伯利亚一带地幅辽阔,而此次要建造的屋宇颇多,事务繁杂,八叔一人北去只怕劳心苦力……”他这番话并不假,那么大一块地方呢,工程量的确很大,而且这么多人等着搬迁过去,至少要赶紧将百姓居住的房子造出来,不能拖太长的时间。
    而此时朝中几个年长的阿哥,除了胤祥外,差不多都有差事在身,要么就是历练不够,还不到独当一面的时候。
    胤祥是有能力的,当时不过十几岁,就得了康熙的许可在朝中办差,与胤禛同为胤礽的左膀右臂,而当时与他年龄相仿的胤祯,还整日去上书房读书,这样一个人物就这么闲置着,未免太可惜。
    弘晖公允地提了提胤祥曾为朝中办的差事,想起胤祥曾经的能力,康熙脸上缓和几分,抬眼看向弘晖时,却没有一口允下,而是道,“此事朕心里有分寸,你无需多想……”
    弘晖见此,乖巧应下,“孙儿全听皇阿玛的。”
    康熙脸上露出满意之色,侧目看了一下旁边的石英钟,然后转过头对着弘晖说道,“待会儿出宫前,记得去你玛嬷那儿一趟。”
    弘晖心中突然有所悟,抬头对上康熙的眼神,果然见他点了点头,嘴角不由微翘。
    如今京中有不少归家的将士,弘晖先前就算着时辰,他十四叔也该回京了,只是没想到竟然恰好是今日,他刚好在宫里,所以还没收到消息。
    而德妃拘于后宫,得到消息的速度肯定比他还要慢一些,康熙让他去德妃的永和宫,未尝不是让他去给德妃报个喜。
    而胤祯若是回京,肯定是先要进宫面圣的,弘晖自觉地提出告退,不耽搁他十四叔待会儿来拜见康熙,而他自己则是脚步轻快地去了永和宫。
    从康熙方才的反应来看,弘晖觉得胤祥的差事有七八分把握,能将这事办成,他心里也高兴。
    弘晖并不是每次进宫都会来拜见德妃的,他有时进宫匆忙,或是有其他差事要办,都只是拖小太监去给德妃请安一下就匆匆出宫,但是他每次进宫后,都会有人去永和宫通报,那边都是有准备的,故而见弘晖过来,永和宫的宫人并不惊奇,而是一脸高兴地将他迎接去。
    其实弘晖现在来后宫次数少了,也与他岁数大了有关,这两年他都已经成亲,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小孩子,而康熙后宫里可是有年轻的宫妃,他出入的次数多了难免不会有闲话传出,而德妃也是深知这一点,平时寂寞空乏了就只能招年幼的孙子进宫,要么就是孙女,今日见到弘晖过来实属难得,赶紧让小厨房端些弘晖喜欢的吃食过来。
    弘晖动作亲昵地扶着德妃的胳膊,然后很熟稔地对着德妃身边的大宫女开口,“别忘了准备八宝豆腐!”
    这八宝豆腐是一道宫廷名菜,别听着这菜名有点素,做起来可不容易,不仅对厨者的技艺要求高,而且食材也要求丰富,除了主料豆腐外,还要虾米、干贝、冬菇、玉米、青豆等物,甚至还有其他勾芡的佐料,而弘晖平时对吃食并不是很挑剔,很少会主动点什么菜,最重要的是,这八宝豆腐是胤祯以前在京中格外钟爱的一道菜。
    德妃的脚步一下子顿住,不可思议地看向弘晖,眼神却是格外期待。
    差不多是从两年前沙俄那边服了软后,战事就停了下来,康熙也陆陆续续让胤祯撤兵,但却不是一下子就将所有军队都撤回来,而是一点点的,像是故意给沙俄找不痛快。
    而这同样让德妃心里不痛快,她本就对幼子格外疼爱,如今胤祯又是去了北方那边寒苦的地方,还是在战场上,哪怕捷报频频,她也恨不得儿子能赶紧回京来,在沙俄服软后,她就一直望穿秋水地盼着胤祯回京,但足足等了两年都没消息。
    德妃能坐上四妃之一的位置,自然是分得清轻重,明明心里焦急万分,却还要忍着不去问康熙,就怕落下了一个后宫干政的名声,但是没少招胤禛进宫,打听胤祯何时能回来,只可惜每次都没有一个准话。
    在德妃期盼的眼神中,弘晖肯定地点了点头,一时德妃竟然不知要作何反应,只觉得这惊喜来得太突然,还是她身边的宫女反应极快,连忙喜气盈盈地朝着德妃道贺,“恭喜娘娘!贺喜娘娘!”
    “恭喜娘娘!贺喜娘娘!”
    ……
    一连串的贺喜声响起,小宫女小太监们都极有眼色,德妃这才有真实感,她的十四是真的要回来了,一时激动得竟眼眶带泪,连声道,“好,好,好……”
    对于弘晖来说,他还是头一回看到德妃这般失控的样子,赶紧出言安慰道,“玛嬷还是别哭了,若不然待会儿十四叔过来,还以为是孙儿不孝气着你了……”
    德妃握着他的手拍了拍,“我这是高兴的,是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