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204节

作品: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宝妆成

    司砚听得认真,把此事记下。虽然崔彦说的是大半月,司砚琢磨着过了二月十五就要派人来通州守着,免得错过夫人和两位小姐上京。
    崔彦上了司砚准备好的马车。
    车里放了暖炉,厚厚的毛毡子当车帘,车厢里的热乎乎的。
    崔彦把暖炉放在断腿处,被寒风一吹,伤处就隐隐作痛。
    宣都的老御医让他好好养一养,说宣都的气候好,冬天里也不是特别冷,正适合养伤。
    越往北走,气候就越冷,崔彦一个南方人未曾见过北地的气候,老御医就说他扛不住。
    崔彦不是不信,他只是等不起。
    出发前他还不太能行走,是杵着拐杖上的船,崔太太到码头送他直抹泪,差点没忍住把半屋金砖的事讲了,让崔彦别上京赴考了,家中短时间内并不缺吃穿。
    崔老爷也心痛儿子,但又知道这样的磨砺对崔彦有好处,儿子一鼓作气要发奋,当爹娘的如何能扯后腿?
    硬生生拉住了崔太太,被崔太太掐的手臂都青紫了也不松手。
    崔彦就这样带着老御医给的药膏上了船。
    运铜的大船要赶在二月初五前上京交割铜锭,每日行船多少里都有规定,船走的快,崔彦在船上的日子可不好过。
    一个多月都呆在船上,水气重,还越往北走天越冷,纵是有老御医给的药膏让崔彦的腿伤彻底痊愈行走无碍,好像还是落下了病根。
    酸痛肿胀,似有成百上千只蚂蚁藏在皮下啃食血肉。
    崔彦把暖炉放在腿上,有暖炉的热力暖一暖,感觉要好上不少。
    忍吧,等忍过了会试,再请京城的好大夫看一看。
    崔彦由司砚接到了程家,一直到晚上时才看见了程卿和周恒,三人重新相聚,都非常高兴。
    程卿送了一摞时文秘卷给崔彦看,周恒则给崔彦准备了国子监近来的授课笔记。
    “崔彦,这些都是我们为了会试准备的!”
    崔彦也给他们带了相似的考前突击资料,显然是出自南仪书院夫子们之手。
    “小郎,夫子们都盼你春闱能力压群杰,因为你和孟师兄,书院如今已是声名鹊起,你若再能夺魁,书院定会名闻大魏!”
    一个南仪书院要是连续出了两个状元,短时间内名气胜过其他老牌书院也是应当,绝大部分读书人寒窗苦读求得就是金榜题名,哪个书院能成全他们的梦想,他们自然往哪里跑。
    程卿笑笑,“哪里是我的功劳,是孟师兄才对。”
    崔彦也不与她争辩。
    孟师兄的学问自然是顶好的,以前随便为他们授授课,就能帮助他和程卿考上秀才。
    但此一时非彼一时,两年过去,他和程卿的学问进步都很大,俩人能中秀才是靠孟怀谨指点,能走到举人这一步,已经是靠自己积累。
    崔彦觉得程卿不该妄自菲薄,有些人在科考上特别灵透,在崔彦心中,程卿有很大机会能夺魁。
    只要能拿下‘会元’,那状元更是手到擒来。
    皇帝陛下也盼着大魏能出一个‘六元及第’的祥瑞吧?
    崔彦与王祭酒素未谋面,对程卿的期盼却是相同的。
    会试有两个主考官,还会从各部各衙门抽调官员共同阅卷,国子监自然也有人被抽调,王祭酒再次自掏腰包请下属们喝酒,酒过三巡,就把程卿平日在国子监做的试卷,写的文章给众人传阅,王祭酒肯定不能公然叫参与阅卷的下属照应程卿,那是徇私舞弊……但若程卿在会试三场中发挥的好,他们就默默推一把呗。
    传阅程卿的文章,是叫批阅试卷的国子监下官熟悉程卿的笔迹和文法,就算糊名阅卷,也要从诸多试卷中将程卿的答卷认出来!
    这样做对其他考生是否公平,不在王祭酒的考虑中。
    程卿若卷子答得稀烂,试卷送到主考官面前也要被驳回,能中就是能中,这点无法作弊。
    王祭酒要的是程卿能在会试中取得更好的名次。
    如果程卿得中‘会元’,那殿试时肯定就是‘状元’,第一个六元及第呀,皇帝自会成全。
    一想到六元及第,王祭酒摸着扁扁的荷包,竟也不觉得心痛。
    许多人盼着程卿会试夺魁,盼着她能完成‘六元及第’,也有人不愿见到程卿出头。
    这些人中就包括了福贞长公主。
    福贞长公主近来没空找程卿麻烦,皆因她的精力都在消弭皇帝的火气上。
    过年的宫宴上,柔嘉自来都与福贞同桌,今年柔嘉却不被允许进宫,福贞硬生生忍了。
    等到二月初,太后听派去公主府的两个嬷嬷说柔嘉的规矩学的不错,有意招柔嘉进宫亲眼看看,福贞却说不能惯着柔嘉,央求太后再硬一硬心肠。
    这倒稀罕。
    自来最惯着柔嘉的明明就是福贞!
    做娘的能狠下心约束柔嘉的性情,太后也乐见其成。
    福贞重新进出皇宫,时常去诸嫔妃宫里小坐,原本与淑妃走得近,不知怎得又疏远了,如今倒与宁妃娘娘走得近。
    福贞等着宁妃主动提儿女婚事,哪知回回去宁妃宫里,宁妃都热情相待,就是不说婚事,福贞暗暗着恼。
    二月初五这日,皇帝忽然下了赐婚的旨意,为大皇子和二皇子选了正妃,两位皇子妃都系出名门,但是父兄官位皆是不显,说是姻亲助力吧算不上,说是厌了大皇子和二皇子又不像。
    皇帝这一道旨,简直比点了梅翰林当会试主考官更莫名其妙。
    ——福贞长公主气得咬牙,这是大皇子和二皇子彻底放弃了柔嘉,呵呵,她必要叫这两个皇子,还有淑妃、惠妃都后悔这个决定!
    第298章 :香饽饽变臭老鼠(3更)
    大皇子和二皇子的婚事拖了这么久,一夕之间全定下了。
    两人谁也没与柔嘉联姻。
    据说淑妃和惠妃两人都对未来儿媳极为满意,也不知是真是假。
    福贞再去宁妃宫里,宁妃也感叹:
    “娶媳娶贤,要说门户高,什么样的门户能高过皇家?只要贤惠恭顺能打理好后院,小夫妻和和气气的过日子就行。”
    福贞听着这话不太对劲。
    宁妃却让宫人将一个水灵灵的小娘子带上殿,说是自己娘家侄女。
    “还不快见过长公主。”
    “四娘见过殿下。”
    小娘子盈盈相拜,福贞顺手给了见面礼。
    宁妃一提起四皇子,小娘子却红了脸,宁妃打趣:“你们表兄妹感情是极好的,有什么好害羞的!”
    话都说到这里,福贞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四皇子向福贞求娶柔嘉,宁妃却并不想让柔嘉当儿媳,宁妃属意的是娘家侄女!
    福贞一个眼风扫去,宁妃的侄女忍不住低了头。
    宁妃就叫侄女去逛一逛园子。
    福贞吓坏了小姑娘却不自知,反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侮辱。
    就在去年,柔嘉还是几个皇子都想联姻的香饽饽,一夕之间,又成了被皇子们嫌弃的对象,像个臭老鼠,皇子们人人避之不及。
    这事因谁而起?
    因为那个程卿!
    小小一个解元,阴差阳错的,竟坏了柔嘉的姻缘。
    母女俩果然是一脉相传的不讲理,明明是柔嘉找程卿麻烦,搬着石头砸了自己脚,不怪柔嘉不懂事,反怪无辜的石头碍眼,恨不得将程卿劈成几块。
    福贞忍气出宫,半道上碰上了贤嫔。
    花鸟房培育了一批新的盆栽,管事的内监就通知贤嫔去挑选……这也是三皇子近两年受到皇帝看重后,贤嫔才有的待遇,在三皇子没有出宫开府前,花鸟房的盆栽可轮不到贤嫔先挑选。
    贤嫔失宠多年,换了从前,福贞长公主都不想拿正眼看对方。
    然而大皇子和二皇子被指婚,宁妃又属意娘家侄女当四皇子妃,适龄的皇子里只剩个三皇子,福贞这才真正考虑起赏梅会那日三皇子的求娶。
    贤嫔再不受宠,也好过如今还在宁妃跟前伺候的赵婕妤。
    三皇子自己也有本事,比甘愿给四皇子当跟屁虫的五皇子强多了!
    福贞一念至此,就露了个笑脸,主动招呼贤嫔:
    “皇嫂打哪里来?”
    贤嫔唬了一跳,“殿下,嫔妾当不起这个称呼。”
    只有中宫皇后才是福贞的皇嫂,皇后以下的妃嫔不管位份高低都是皇帝的小妾,哪能被长公主叫做皇嫂。
    福贞恍若未闻,还是以皇嫂相称,贤嫔实在扛不住福贞的气势,只得邀福贞去自己宫里做客,为了不让福贞再继续胡乱称呼,贤嫔也是够拼的。
    福贞接连受挫,在贤嫔身上才重新找回自信。
    不受宠的妃嫔在宫里就像软泥一般谁都能捏捏,若不是考虑让三皇子当女婿,福贞才懒得搭理贤嫔这个软脚虾。
    福贞在贤嫔身上找到存在感,却不知在她走后,宁妃拉着侄女的手安抚:“你怕她做甚,她倒是想把柔嘉塞给你表哥,也要本宫同意才行。谁不知那柔嘉性情乖戾,真要嫁给你表哥,他哪有安生日子过!除了你,本宫瞧不上别的小娘子,你就放宽心吧。”
    水灵灵的小姑娘脸红红的,提到婚事,再大胆的小娘子都会害羞。
    宁妃娘家姓乔,这位侄女在乔家这一辈里排行第四,家里家外都叫她乔四娘。宁妃早年就有提携娘家的想法,打定主意要亲上加亲,原也接过乔二娘和三娘进宫,两个小姑娘的脾性都不讨四皇子喜欢,直到换了乔四娘,这姑娘在乔家的序齿与四皇子相同,脾性也入了四皇子的眼,宁妃渐渐就只接四娘入宫相伴,放弃了别的侄女。
    四皇子是个小霸王脾气,乔四娘性情温柔,很能容忍他。
    这种容忍不是乔四娘在委曲求全,而是她发自内心觉得四皇子做什么都对,常用那种崇拜的眼神看着四皇子,让四皇子很是飘飘然。
    有一个小表妹这样纯粹的爱慕他崇拜他,四皇子很难不动心。
    求娶柔嘉纯粹是给三皇子捣乱,四皇子也有几分期待开府后娶表妹为正妃。
    近来福贞长公主总往宁妃宫里跑,四皇子也颇为后悔。
    宁妃忍了一段时间,终于把话挑明,四皇子从皇子所来给宁妃请安,恰好撞见此事。他与乔四娘目光交汇时,自己也觉得脸热……乔四娘害羞避去了内室,四皇子上前给宁妃请安,宁妃骂了儿子一顿:
    “你做的事,倒要累本宫替你善后,今日本宫与长公主挑明此事,长公主立刻掉了脸子,这下可把她得罪狠了!”
    “是儿子不孝,让母妃受累,姑母那边母妃若觉得可惜,不如想个办法让五弟去娶柔嘉表姐,破坏了三哥和姑母联姻,也能缓和您和姑母的关系。”
    四皇子分析了利弊,宁妃也有几分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