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142节

作品:盛芳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须弥普普

    杂役倒是没有多想,应声回道:“另一个是宣州来的郭官人,唤作郭安南,原是郭保吉郭监司的长子,上回来时因告身未定,今次趁着曹从判在,过来签押的,取的是学士院的职差。”
    他说完之后,却见无人再问,满屋子都安静得吓人,也察觉处几分不对来,抬头一看,见得诸人或瞠目结舌,或目瞪口呆,也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怕自己捅了篓子,连忙借故退了出去。
    ***
    且不说这厢房里头众人惊骇不已,流内铨外头,傅令明却是不住劝说郭安南。
    他笑道:“这等不入流品的小官,你管他们做甚!由他们说去,左右一辈子也就在下头打转了。”
    郭安南只觉得遭了奇耻大辱,忍了许久,方才道:“那些个长舌的说你靠着家世厮混,德不配位,我不信你便不气——当日你头悬梁锥刺股才得中功名,那一屋子的人里头怕是没有一个有你甲次高,却胆敢如此自以为是,也不嫌臊得慌!”
    傅令明笑笑道:“话倒也没有说错,同科里头我升迁最快,得了好处,难道还不给他们眼红去?左右我功名是实打实的,只要将来好好办差,自能走得长远,哪有空管顾后头人怎么议论?”
    又道:“倒是安南,你方才何苦去推那门,叫他们看到,将来又要在外头拿你做由头胡说八道,如若混得不好,说不得还要推到你头上去。”
    郭安南先前乃是一时冲动,此时也有些后悔,只当着傅令明的面,不好多说什么,勉强笑了笑。
    傅令明又道:“你今次早来了这许久,却也不晓得与我说一声,莫不是郭叔叔不带你上门,你就不敢来我家了?我爹又不会吃了你。”
    他调侃一番,一面说,一面与郭安南并肩出得大门。
    一时早有随从分别将两人的马匹牵了上来。
    郭安南心中憋得难受,便对那随从挥了下手,转头与傅令明道:“我去街上走走,你先回吧。”
    傅令明一向会做人,因两家有旧,年初时郭保吉还趁着其父回京时带着长子上门来拜见,其时还特地叫了傅家女儿出来见礼,很有两边相看的味道。
    傅莲菡已是说亲的年岁,他这个做兄长的有心帮着把把关,难得两人在流内铨相遇,便想趁机多看看,是以也跟着把从人打发走了,道:“你久未回京,我当要在旁作陪才是。”
    果然当先几步,同郭安南一齐向前走去。
    第264章 松墨
    流内铨本在御街同潘楼街相接处的内街上,一走出去便是繁华闹市,除却商铺酒肆,也有不少小贩或挑担或铺布在街边叫卖。
    郭安南本就心中烦闷,听着街上的烟火嘈杂声响,更觉难受。
    方才在流内铨中听得那等不入流的官员议论,他虽是当着傅令明的面做一副嗤之以鼻的样子,实际上耿耿于怀。
    郭家一个武门世家,他是嫡系长子,跑去学士院中做官,今日已是看到了职事,实在不是什么拿得出手的,眼见就要报道,届时左右都是甲次极高的进士,上峰更是状元出身,对自己这个并非科举出头的,又会如何看待?
    比之文学一道,便是同僚不说,郭安南也难免自惭形秽。
    父亲的安排没有同他细细解释,只在临行前匆忙交代过一回,说朝中此时形势微妙,叫他好生在学士院埋头读书抄书,将来再行科考,不要惹事,也不要想着冒头云云。
    郭安南先入为主,就总觉得这说法莫名其妙。
    明明他已经荫庇得官,前次还说要现在江南西路做官攒资历,立下几个大功,将来好行转官,本是外放、回京、部司、外放这般轮番转官晋升的路径,怎么眨眼之间,就又要重新去科考了?
    如此做法,由不得郭安南不多想,觉得这是父亲郭保吉对自己失望透顶,已是放弃扶持。
    只他又不能去细问,更不能表露自己的心虚,只好老实应下。
    傅令明却不知道身边这同龄人在想些什么,他只同郭安南说些京城轶事,又引他说话,看他谈吐应对,越看就越觉得此人不行。
    他觉得郭安南心不在焉,双目无神,看着既不精神,也不机敏,谈论事情时没有半点真知灼见也就罢了,毕竟不是进士出身,也只在外做了一年不到的县官,可与之说话,也毫无志趣可言,实在乏善可陈。
    只是再想到其人郭家的背景,郭保吉如此一员大帅,又兼家中并无正经主母,只有一个继母,妹妹嫁进去就能当家做主,郭安南又是嫡长子,好似又勉强算得上不错。
    世上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婚姻既看人,更看家世门第,为着郭保吉同枢密使郭骏,傅令明也愿意再多给几次机会。
    他往前走了小半里地,见得边上不少小摊贩摆了一地的书画,便指着同郭安南道:“京城里头,除却大相国寺外每月万姓交易时有小书摊子,这潘楼街上也时常有人出来摆坐,有拿家中私藏的,有在外收了来此处做倒卖的,时不时就能淘到一两样好东西,听闻刘翰林就常来此处逛,你那学士院中不少人都喜欢聚集于此,将来若是有意,可以过来看看。”
    傅令明做这一番提醒,已经算得上是好心了,毕竟郭安南初来乍到,又不是文士圈子里的,如若能借用一两桩由头同众人拉近关系,未必不能融入。
    他说这话,就是想看看郭安南如何反应,如果这一位晓得借势而上,倒也不算没救,可要是连这样的杆子都不知道顺着爬,那也没甚前途可言了。
    傅令明一面说,一面转头去观察郭安南,欲要等他回话。
    然则郭安南却是一下子站在原地,眼睛直直看着路边一个小贩的摊子,半晌没了声响。
    傅令明循着他的目光望去,却见得那小贩正笑呵呵说话,道:“姑娘倒是好眼力,这两锭墨乃是我家中传下来的,听闻是前朝开国皇帝李附在潜邸时亲手所做,当年我有个先祖在他身边伺候,因功得了赏赐,一直就将此物供奉在家,我原也不想发卖的,只是而今手头实在紧,不得不拿出来换一二银钱养家糊口,姑娘若是看上了,我也不同你胡乱开价,二十贯钱,两块一并拿了去!”
    小贩对面的小几子上半坐着一个少女,正低头弯腰去看地上摆着的两块墨锭,她手上隔了一层帕子,正轻轻翻捡查看细节,笑道:“如若单买怎么算?”
    声音清柔,十分好听。
    小贩为难了一下,劝道:“若是单买却不合算,这两枚乃是一对,拆开就不好卖了,拆开我要收十二贯。”
    那女子手中捏着两锭墨,一时也没有说话,只低头看着,仿佛有些犹豫。
    傅令明一下子就认了出来,这应当是自己方才在流内铨门口遇到的两兄妹当中妹妹。
    潘楼街上的买卖旧物的小贩确实很多,可其中假货更是不少,多有人拿新物做旧行骗,傅令明对这兄妹二人印象倒是不错,此时见得妹妹好似要受骗的样子,很有些不忍,不过他一向不是个多事的人,只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然则他不动,边上的郭安南却是走了上去,招呼道:“沈姑娘。”
    傅令明愣了一下,暗想:这女子不是姓裴吗?只好也两步跟了上去。
    对面那人正是同裴继安出门的沈念禾,她听得人声,转过头来,见来人是郭安南,顿时也十分意外,站起身来,客气地回应了一声,又道:“不想在此处偶遇。”
    她看了看郭安南,又看向一旁站着的傅令明。
    “这是傅侍郎家的长子。”郭安南随口将傅令明简单引荐了一回。
    又对傅令明道:“这是沈姑娘。”
    沈念禾一下子就记了起来,问道:“原是前科一甲的傅官人,常听人议论才名。”
    她大大方方地行了一礼,话虽然说得云淡风轻,听起来却叫人十分顺耳。
    傅令明心中暗暗点头。
    郭安南引荐他,只说他是傅侍郎的儿子,这女子叫他,却称呼他姓名,又赞他才名。
    按道理郭安南自己就是世家子弟,应当最晓得高门之后,最讨厌的就是被旁人夸时只夸出身,可轮到他说话的时候,还会如此不讨人喜欢。
    不过这一番引荐,并未解释对面女子来历,也没说出身,叫傅令明有些疑惑。
    他转过头,本以为对方会再做补充,谁料得郭安南已经把他扔到一边,就看着地上摆着的东西,还同那姓沈的姑娘指着墨锭道:“你要是喜欢,也不差这十贯八贯的,我送予你罢。”
    一面说,一面伸手要去掏荷包。
    傅令明的眉头登时就皱了起来。
    他也正当年龄,旁人或许看不出来,可郭安南如此殷勤,在同龄同性人冷眼旁观,又怎可能毫无痕迹——分明是对这女子有意。
    这倒是罢了,左右男子三妻四妾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此人眼光如此差,明明那摊贩一看就是在售卖假货,他竟也凑上前去,如果是已经看穿了,只想在女子面前卖好,那便显得不成气候,如若是没有看穿,被个小贩骗得团团转,就更不值得去理会了。
    傅令明其实是想多了,郭安南压根没去看沈念禾究竟瞧上了什么,也没工夫探究那墨锭究竟是真是假,十来贯钱于他而言,当真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顺手就掏了,哪里会管这么多。
    沈念禾只笑了笑,拦道:“实在不必,我只看看罢了。”
    可她在此处拦,郭安南却是不信,那荷包已是掏了出来。
    在外头推推搡搡的,难看得很,沈念禾不愿生事,却更不愿受下郭安南的礼,价也不讲了,忙丢了一小块银子下去,指着其中一枚墨锭,道:“我要这个,烦请主人家帮着包起来。”
    她见郭安南犹不肯放弃,忙又指着自己说不要的另一锭墨低声解释道:“那锭不是前朝墨,只是做旧的,墨质也寻常,我实在没看上,郭家大哥如若想要买墨,不妨去边上的宝墨阁看看。”
    沈念禾声音压得低,奈何郭安南当即诧异问道:“你既然看出这不是什么真古物,还买来作甚?”
    他中气足,一张口,远的人不说,近的人却都听到了,就连边上的小贩同客人都转过头来看。
    傅令明离得最近,先前已经隐隐约约听得沈念禾说话,本还觉得十分好笑,可越品其中意思越是惊讶。
    他上前一步,掂起据说是“做旧”的墨仔细看了看,只觉得入手沉甸甸的,墨锭古迹斑斓,上头刻有古朴花色,轻轻摩挲外表,平滑冰凉,用指甲刮下一点在指尖试色,也是正经老墨迹,原还以为是做旧,可此时来看,居然有几分像是真的。
    倒是边上沈姑娘选的那一块,通体墨黑,在阳光下居然还发着亮,被磨得十分光滑,上头虽然刻了纹路,可那纹路简单粗糙,倒像是作假的一般。
    只是再转头去看那小贩,对方一副惊疑不定的样子,手中捏着沈念禾说想要的那一锭墨,犹豫了一下,竟是好像有些拿不定主意,不过最后还是咬一下牙,拿细布包了起来,递给沈念禾,又劝道:“姑娘说笑了,两块都是真真的,既是买了一,不如把二也一起带走吧。”
    再对郭安南赔小心道:“官人还请莫要诬陷好人,这都是小的家中真物,哪里有假了?官人若是喜欢,这一块一并拿去,只给八贯钱便是。”
    沈念禾只笑了笑,问道:“当真是李附亲手做的墨锭,你肯两锭二十贯卖我?”
    那小贩一时哑然,半晌才强辩道:“实在我家中拮据,并未骗人。”
    口中说着,已是急出了一身的冷汗。
    古玩街上自有规矩,沈念禾也不去戳穿他,只问道:“你家中可有其余文房之物,若有家传的,一并取出来,我也选一选。”
    她来时路上就听说裴家在京中又不少旧识,其余退避三舍的倒是可以不用去理,可那等授业恩师,却不能视若罔闻,十二贯能收一锭古墨,简直算是白捡,如果有幸遇得好的,能凑成一对,刚好作礼。
    那小贩却不想来了个冤大头,忙从后头筐子里取了一小木盒子出来,那盒子不过巴掌大,一看就是老旧之物,破破烂烂的,里头装了慢慢一盒墨锭,显然他方才所说“家传两锭李附亲手所做古墨”,不过话术而已。
    沈念禾挑挑拣拣,一盒二三十锭墨里头只选了三块出来,叫那小贩一起包了。
    郭安南抢着又要付账。
    沈念禾倒没有同他抢,等那小贩将墨锭包起来,她就接了过来,递给郭安南道:“上回同东娘一同出行,路上说起墨砚之事,她说极喜欢松墨,尤其爱老松墨,正好今次在此处遇得合适的,我本想自己买了来作礼,谁知郭家大哥果然心疼妹妹,既如此,只好烦请你亲自送得回去了。”
    因怕郭安南看不出来,她还特地打开外头的细布,指着当中几块墨锭道:“这几锭倒当真是前朝东西,两三百年不好说,百来年却是有了。”
    又点了点墨锭右下角的地方,指着上头的梅花印记道:“这是梅花堂出来的东西,只供自用,不对外买卖,虽不是什么制墨大家所为,更不是李附手作,可其中用料上佳,质地粘稠滑腻,半点不滞纸,色放百年如新,墨表也不沾灰土,其余墨坊不知仿了多少次,也只得其表,不得其里。”
    再补道:“尤其这墨添井水磨开了,得一股松香味,滴入溪流水磨开了,又得一股竹香味,十分易辨。”
    这说法实在有些匪夷所思,沈念禾话已出口,不但郭安南一脸的惊疑,便是后头小贩也很是惊讶,忍不住道:“姑娘这说法,我倒也是头一回听说……”
    左右许多摊子同路人都听得入了神,虽然碍于此处站了两个身着官服的,不敢围上来,却是个个都望了过来。
    那小贩忍不住道:“这话是真是假?不若在此处试一试?”
    沈念禾不置可否,郭安南也好奇得很,却是点了点头,一时早有人飞奔去不远处的水井处接了水来,更有人去卖茶叶的庄子里讨了溪流水来。
    两钵水平平排开,纸笔都是现成的,有看热闹的献上两枚“古砚”,小贩用墨锭小心分别磨了一点墨,拿十文钱一杆的劣质狼毫笔拿水一湿,沾上墨汁,提笔在两张纸上各自写了几个字。
    那字写得并不慢,原本喧闹熙攘的潘楼街上,随着那小贩一笔一划,却慢慢变得安静无比,众人俱是不由自主地盯着他的手,又盯着他的鼻子,想要等一个结果。
    第265章 茶与酒
    几个字而已,转眼就写完了,那小贩等不到墨干,将墨汁淋漓的两张纸分别凑到鼻端,先还一脸的不信,然则慢慢的,他面上表情就转为了不敢置信,继而又隐隐有些后悔的模样,看向郭安南手中拿着的那一个细布包,赔笑问道:“三不成双,官人拿了三锭墨去,数目也不吉利,也不好送人,不如只买两锭,剩余一锭给还小人?我将银钱退与你……”
    一面说,一面竟是当真从摊子下头掏了银钱出来,作势要退回的样子。
    这话一出,又佐以如此动作,左近行人同贩子都躁动起来,哪里还会不知道沈念禾所说不错,一时之间,看向那小贩的眼神都有些不对了。
    ——似这般不要脸,居然还只是在此处摆个小摊,早该大发横财了才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