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 21 章

作品:好妈妈系统(快穿)  |  分类:玄幻奇幻  |  作者:易楠苏伊

    “啥好事啊?”
    “前头有个善人盖房子发彩头了, 咱们快去抢。”
    这边盖房子上梁是大事儿,不少人家为了添喜气,会发彩头。这彩头多数都是蒸好的馒头,在顶上点个红心, 漂亮又喜庆。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甚至有红花生和红枣。一家之主站在屋顶, 往下抛彩头。
    抢的人越多, 这户人家就越兴旺发达, 而抢到彩头的人也沾了喜气,财气和福气。总之抛彩头的人和抢彩头的人都会好运绵绵, 皆大欢喜。
    听到有这好事, 大伙也不吃馒头了,纷纷爬起来,摩拳擦掌待会儿要多抢一点。
    大伙齐上阵,到的时候, 许多百姓围着房子站成一个圈。
    有个老头站在房顶,抱着个篓子正冲大伙吆喝。
    待吉时一到,房梁上完,老头开始往下抛彩头。
    底下喊得越大声, 他往这边抛的次数就越多。
    他们这一百多人, 扯着嗓子拼命喊,那老头听到呼喊声,一下接一下往他们这边扔。
    彩头像雨点似的从天而降落到地上, 大人孩子齐齐弯腰捡。
    下面捡彩头的人太多,老头准备一篓子的彩头没一会儿就散干净了。
    回去的路上, 大伙争相分享自己的成果。
    “我还捡到几个糖块呢。”花媒婆喜滋滋道。江舒涵有些惊讶, 在原身记忆里, 这里好像只有红糖, 白糖和糖霜三样东西。这怎么做成糖块?
    花媒婆见她有兴趣,给她塞了一块,江舒涵细瞧了瞧,居然是用油纸包的麦芽糖。
    江舒涵笑了笑,将糖塞给了张氏,让她喂给花儿吃。
    她自己塞给花媒婆一些红枣,这东西她空间里有。她特别喜欢吃红枣,每次去超市会买一包。逃荒这一路,她除了偶尔吃几颗甜甜嘴儿,剩下都留在空间里。这次抢到红枣,她也有机会拿出来了。
    花媒婆笑了。以前她觉得江嫂子很抠搜,不敢跟她来往,生怕被她占便宜。没想到人家这么敞亮。看来传言也并不可信。
    这一晚,柳大郎和柳二郎睡在地上,花媒婆家人口多,她三个儿子过来一块睡地上。
    第二日一早,他们整装待发往城外走,路上大伙发现城内已经生了乱相。
    比如当街就有人抢东西,刺溜一下从他们中间穿过,飞快闪进旁边巷子里,拐了个弯儿人就没影儿了。
    再比如江舒涵就亲眼看到有个小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快偷走一个妇人的钱袋,哪怕那妇人很快反应过来,也认出谁是小偷,可对方根本不承认,反而倒打一耙,说妇人诬赖好人。
    他们一路出了城,孩子们坐在牛车上,旁边大人看着,以防有哪个孩子掉下来。
    张氏看着花儿终于有了点精神气,忍不住翘起嘴角,也有心情跟旁边的周氏咬耳朵,“娘刚才居然帮那个妇人太出乎我预料了。”
    之前江舒涵就一再叮嘱他们少管闲事,没想到她自己却插一脚帮那妇人作证,说那个就是小偷。
    后来也从小偷身上搜到了钱袋,证据确凿,那小偷没话说,只能灰溜溜跑了。
    “谁知道呢。”周氏发现自己越来越猜不透婆婆的心思了。以前婆婆跟大嫂几乎一个鼻孔出气,平时也不待见她。可是逃荒这一路,婆婆好像变了个人。怎么说呢?
    好像变得不那么小气了。而且也有本事,居然能让大伙都听她的。
    虽然不知道婆婆为什么帮那妇人说话,但婆婆做的事一准没错。
    其实这两人猜不到,也不怪她们,而是江舒涵看见那妇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进城买粮,想到乱世中死去那么多人,心有不忍。与大伙而言,只是耽误了点时间,对那妇人来说,却是一条人命。帮一把,还是值得的。
    接下来的半个月,他们走过七八个县城,倒是没再发生什么冲突。每到一个县,他们就找家脚店休息,然后补充物资。直到他们过了大江(后世的长江)。
    到了南边,就好像直接从秋天过度到了夏天。越往南走,天气就越热。他们不得不脱下厚厚的棉袄,只穿一件秋衣。
    但是走了两天,他们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儿。
    前面田地出现了细微皲裂。
    南方跟北方都种麦子,但种植方法却截然不同。北方天气干燥,需要在地头打井,用来浇灌田地。而南方恰好相反,南方雨水多,在地头挖沟,将田里的水排进水沟。
    可就是这样多雨的南方,田地居然出现了皲裂,这说明南方今年大旱。
    要知道干旱多是发生在北方,南方被称为鱼米之乡,向来雨水多,百年难遇的干旱居然发生在南方了。尤其他们越往南走,就越是缺水。
    屠户等人一辈子没有出过安照县,又因为不识字,根本不懂南北差异。可是族长和许仲文却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眉头却皱成一个川字,几乎能夹死苍蝇。
    江舒涵不免有些惊奇,原身第二世到了沙江,一路上并没有碰到干旱?
    她仔细想想,他们那时过了张关县,半道被另一伙乱党抓走,直到半年后才找到机会逃到沙江,而那时许多地方都没有干旱。
    不过也足以说明这场干旱持续得非常短暂。至少今年的秋收没受什么影响。但是夏收,江舒涵还真不是很清楚。
    虽然他们现在碰到干旱,可是江舒涵不免有些庆幸。
    良国后来为什么大乱,就是因为各地天灾不断,官府不仅不体恤百姓,反而加收苛捐杂税。百姓活不下去了,才会揭竿而起。
    现在刚干旱,动乱只是刚刚开始,远不到后来那么疯狂。只要他们加快脚步到了襄州,一切就能稳定下来了。
    柳大郎的注意力没在土地上,而是田野里那些正在往地里灌水的农民,“这些小麦都开始发黄了,还能抽穗吗?”
    江舒涵摇了摇头,或许就是因为南方发生干旱,所以后来南方才会比北方更乱。
    大家都是种地的庄稼人,开始感同身受叹起气来,“多可惜啊。都长到膝盖了,要是抽不了穗,这一季就白种了。”
    这才三月,天就热成这样。接下来只会更热吧?
    得亏这些人住在大江边上,有水挑。要是再往南走,那边没有河,又该拿什么灌溉呢?
    到了一处村庄,族长示意大家先停下来,“咱们先在这边歇息,多灌点水蒸点干粮。再往前,可能会更干。”
    他们进村找几户人家借灶房蒸干粮,族长找到村长寻问这边的情况。
    这村长看起来是个实诚人,摇着蒲扇,愁眉苦脸道,“已经有半个月没下雨了。搁咱们这儿,太不正常了。以前咱们三不五时就会下一场小雨。现在冷不丁没有雨,地里的庄稼受不了,叶子都打蔫了。咱们天天去大江挑水,也不知道能不能救回粮食。”
    农民靠天吃饭,现在老天不赏脸,一个个都愁得不行,脸上也没了笑模样。
    族长说了几句宽慰的话。
    村长问他们打哪来,族长简单说了一遍。
    村长问,“大江北面怎么样?地也干吗?”
    “不干,我看小麦长得挺好。”族长笑道。
    村长点了点头,松了一口气。要是那边也干旱,他们日子可能真要过不下去了。
    吃完干粮,江舒涵一行人就告辞离开了。
    再往前走,到了镇上,族长特地多买了些粮食,粮价又贵了三成。他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直接将四辆牛车全装满。
    不仅如此,他还买了四辆板车和木桶,桶里全部装满了水。
    出发没多久,他们路上遇到不少牛车马车,这些人的车上几乎都装着木桶。一问才知,里面都是水。
    屠户不满有些焦急,“族长,南边缺水,咱们还继续吗?”
    族长叹气,“不往南走,咱们待在这儿,只会被人当成流寇。”
    江舒涵宽慰他,“或许只是这一段干旱呢?再往前走就不干旱了。”
    至少沙州那边就没有发生过干旱。江舒涵猜测干旱只是部分区域,并不是整个南方都干。
    屠户等人见两人都坚持往南走,也就没再说什么。
    又往前走了三天,土地还是一样干,依旧没有下雨。而且天更热了。
    这天他们停在一处村落,这村子的庄稼全部都干枯了,没有一点绿意,就算现在下一场雨,都救不活的那种。
    村子右侧是片农田,干枯的麦子差不多被人们踏平了。位于正中间的地方此时已经聚集了上千人。看这些人的神色,他们不用上前打探消息就知道日子快要过不下去了。
    人生在世,不过吃喝二字。这天不下雨,吃喝就成了问题。
    而这个村子离大江几百里路,挑水也不怎么方便。
    村长不得不组织村民们挖井。平时喝的浅水井已经不出水了。老人孩子嘴唇干得起皮,一个个面如死灰。
    走在最前头的屠户停下来,回头看向族长,“族长,怎么办?他们这村子没水。”
    走了三天,他们水囊里的水也没了。大家又饿又渴,该怎么办呢?
    族长叹了口气,“咱们原地歇一歇。等他们打上水,咱们看看能不能买水喝。”
    帮他们挖井肯定不行,他们又渴又饿,身上根本没力气。
    大家歇了半个时辰,直到孩子们饿得实在受不住,也不知是哪家孩子带头哭,其他孩子跟着一起哭起来。哭声让大人们越发烦躁,想骂孩子,可是喉咙里干涩的厉害,一张嘴,撕心的疼。
    江舒涵看着张氏怀里的花儿,小丫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她叹了口气,从地上爬起来,往那打谷场走,柳大郎见此也跟了过去。其他人也三三两两跟在她后头。
    他们这么多人在村口休息,村民们早就注意到了。
    但是大家一个个渴得不行,也就没那么大好奇心,全都眼巴巴盯着水井。
    他们这是南方,往常打井只要五米就有水。但今年也不知道咋回事,这都挖到十米了,还是没有出水。
    村里的壮劳力轮着下去,挖累了就拉绳,出来后,换另一个人下去。
    江舒涵一行人走过去,有个村民拦住他们,“你们干啥?”
    江舒涵声音有些沙哑,“我们要去江陵府,路经此地。原本想讨口水喝。没想到这片缺水,想过来看看能不能帮帮忙?”
    村民们齐齐摇头,“咱们已经挖了好几天了,还是没挖到水。你们哎!”
    大家同病相怜,江舒涵的到来,没有引起太大波澜,全都围在井口盼着出水。
    就在这时,有几辆牛车缓缓驶进村子,车轱辘声惊醒大伙。众人听到动静回头,这下子村民们全都动了,“村长,村长,水来了。”
    众人麻木的表情终于有了变化。大家不再围着水井,纷纷跑上去围着那几辆牛车。
    “娘?咱们不去看看吗?”柳大郎见他娘不仅不往前凑,反而往水井边去,赶紧叫住她。
    江舒涵摆手,“那几辆牛车上面装的是木桶,肯定是从大江那边运来的水。村里这么多人,他们自己都不够分,咱们肯定没戏。”
    她这么一说,其他人也就没再凑上去。
    不过他们还是回头瞅了两眼,那些村民们纷纷拿碗装水。人太多,水太少,每人几乎只能分到碗底的量,也只够润润喉。
    牛车停下来,又换了几个青年坐上去,很快又驶离村子。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江舒涵靠近井口,井口挖了个大坑,上面横了两根木板,有个男子站在上面,时不时从下面提小桶。这古代的井都是人工一点点从地下挖成的。
    江舒涵注意到倒出来的土只有一点点湿度。
    真的只有一点点,甚至没办法融合成泥。
    “是不是选错地方了?”江舒涵问旁边的村民。这人一看就是以打井为生的手艺人。他浑身上下灰扑扑的,就像在泥土里滚过一圈似的,只有两只黑白分明的眼珠子格外显眼。他摸着泥土,眉头已经拧成一股麻花。
    那村民看了她一眼,“不可能。这片地以前艾蒿丛最多。这边要是打不出水,其他地方更不可能了。”
    艾蒿丛?难不成古代就是用这种办法判断哪有出水点?这有科学依据么?
    江舒涵还在腹诽,突然身后传来一阵躁动。
    她下意识回头,只见村口又跑过来几个人,跟之前不同,这几人明显带着噩耗。还没到跟前,就大声呼喊,“村长,村长,不好了。”
    大家竖着耳朵听怎么不好了。
    紧接着,就见那伙人跪在地上嚎哭,女人们扯着嗓子哭喊,“天呐,县令这是要逼死我们啊。我们哪还有粮食上交啊?”
    柳二郎几人凑过去问,回来后跟大伙咬耳朵。
    简单来说,就是县令并没有因为干旱就免除他们的赋税,反而催他们提前一个月上交。
    从来没听过田税要提前的。这简直不把百姓当人看。
    江舒涵叹了口气,这一路作死的县令还真多呢。
    因为听到这个噩耗,刚才还在挖井的村民们也泄气了。
    还挖个屁啊,马上就要死了。至于渴死还是饿死,有区别吗?
    这些人坐在地上等死,江舒涵这伙人聚在一块想办法。
    肯定不能再往前走了。谁知道南边有没有水。所以他们只能留下来帮他们挖井。
    “可咱们不知道在哪挖啊。”花媒婆知道挖井挺难,要找出水点,还得需要绳子,铲子,小桶等工具。要是井下遇到突发状况,他们也不知道该咋办。
    要不然一口井也不至于要十来两银子。而且打井手艺都是从祖辈流传下来的秘方,轻易不外传的。他们对此一窍不通。
    江舒涵自然也知晓这些道理,但是他们别无选择,“我刚刚听那个打井的说,在艾蒿丛生长过的地方挖。咱们也试试吧。多挖几个坑。兴许真能挖到呢。”
    到时候让那个挖井的人先教他们怎么挖。毕竟这井,他们也带不走,将来还得留给这村子使用。他们应该不会不愿意。
    至于秘方什么的,马上就要渴死了,估计那个挖井人也不会死守着不放。
    有人看着皲裂的泥土,迟疑道,“可他们都挖不到,咱们就能吗?”
    江舒涵摊了摊手,“咱们还有别的法子吗?死马当活马医吧。”
    族长一锤定音,“咱们把牛车上的粮食全部卸下来,让几个壮劳力往回运水。剩下的人留在这边挖井。双管其下,总之不能让大伙渴死。”
    大江的水还没干,大不了,他们往回走。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大伙想想也只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