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472节

作品:十国帝王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我是蓬蒿人

    ……
    从大理寺出来,已是夜里,第五姑娘带人在官寺外等候,李从璟将康义诚招供的东西交给第五姑娘,“将这个拿给孔循看,他自然就会中止返回汴州,重新到洛阳来。”
    先前已经派人去拦孔循,无论后者愿不愿意,军情处都能让他走不掉,但这种强行扣留的方式,不能持续太久,否则不仅孔循会更加恼恨朝廷,宣武军也可能遣精锐来抢人,这不是说最后孔循就会被抢走,但军情处之所以不直接将孔循带回来,就是为了以温和的手段对待孔循和他这件事,让孔循明白朝廷的用心,心甘情愿为朝廷处理宣武军后续事宜。
    康义诚是敌人,孔循还不是。
    康义诚交代的很清楚,那数名与他合谋的宣武军将领、小校,影响力颇大,能掌握很大一部分宣武军的力量,在盲从效应下,他们就能控制宣武军。
    康义诚与宣武军的谋划,是逼孔循反,如今康义诚落网,不管孔循回不回汴州,那些宣武军将领、小校都不得不反。
    宣武军的叛乱基本已经无可抑制,但有没有孔循这个宣武军节度使,和朝廷大军一起去攻打、劝降宣武军,情况就大不相同。
    第五姑娘离去后,李从璟趁夜进宫,跟李嗣源商讨这件事,并且迅速作下布置。
    接下来,军情处回话,孔循愿意继续进京。
    ——他当然要继续进京,被宣武军背叛过后,他还回去作甚?
    在等待孔循快马加鞭赶来洛阳的两日里,李从璟将洛阳吏治整顿的收官工作已经大体处理好,接下来的事情交给两位宰相和三司去处理即可,至于那些罪大恶极该被斩首的官员,也要等到秋后。
    但是康义诚不必等到秋后,他要被拿来祭旗。
    在李从璟审问康义诚时,对方交代了与他有勾连的那些藩镇,结合李从璟之前收到的情报,李从璟怀疑这些藩镇将紧随宣武军举事,大闹地方。
    李嗣源与李从璟商议后,决定先发制人。
    五万殿前军,除却李从璋所部在西川,横冲、龙骧、虎卫三军随李从荣南征,尚有百战军驻扎在洛阳。
    第754章 赵王领军向楚地,秦王洛阳理大局(十)
    李从璟之所以留在洛阳,百战军之所以没有跟随李从荣出征,为的便是应对眼下这种情况,整顿吏治必然会有风暴,这是李从璟与李嗣源早先就有预料的,令人欣慰的是,这股风暴出现在洛阳吏治整顿结束后,这至少维护了朝堂安定的大局,给了大唐一个安稳的中枢。
    当然,情况之所以会如此,并不是像康义诚这种洛阳大臣和孔循这种地方大员,反对吏治不够有力,而是李嗣源、李从璟从一开始的布局就做的好。
    甚至可以说,藩镇在这个时候动乱,都在李嗣源、李从璟父子的预料之中。
    “此番藩镇动乱,除却汴州宣武军率先亮出旗帜,不出意外,郓州天平军、青州平卢军都会相继起事,滑州义成军会否同流合污,尚在两可之间。”李从璟如是对李嗣源道,“届时山东千里之地,不免烽火连城,为免乱贼祸乱地方太久,给州县造成太大灾难,朝廷禁军必须雷霆出动,迅速将其剿灭。”
    “滑州义成军,应该也会随同而乱。”李嗣源摸着胡须道。
    李从璟有些惊奇,当初银枪效节军坐镇滑州,是被李从璟带百战军平定的,事后义成军坐镇滑州,其节度使人选自然是李嗣源所确定,照理说义成军应该靠得住才是,何以如今事情还未出现结果,李嗣源就有这等言论?
    见了李从璟这番模样,李嗣源让他附耳过来,对他耳语一番。
    李从璟听罢李嗣源的话,立即恍然大悟。
    李嗣源拿起蒲扇给自己扇了两下,因为天气渐渐转凉的缘故,没多时又将其丢到一边,“洛阳的吏治整顿已经收尾,因事先多有准备的缘故,填补被治罪官员官位的新任官员,都已及时就位,如今朝廷各部都已恢复正常秩序,当然,较之先前,眼下的官员自然精干许多,说是气象一新可谓恰如其分。到了这个时候,新政下一阶段的措施,也该公告于天下州县,着手推行了。”
    李从璟点点头,“此番新政深化,除却巡查官员外,朝廷先前奖赏的新政得力官员,也该出任关键位置,尤其是对先前推行新政不力的州县,对其官员要果断加以撤换。”
    李嗣源道:“这回禁军东出平定作乱藩镇,当带新政官员随行,禁军每平定一处藩镇,即对该藩镇的官员大行撤换,以朝堂随行官员填补空缺。如此一来,禁军所到之处,便是新政所行之处,朝廷对山东州县官员的撤换,也就能迅速完成。”
    这是大换血的题中之意,李从璟自然没有不同意见,“有了禁军威慑与山东州县作为榜样,天下诸道藩镇州县,也知道该如何做了,若说先前他们还心存侥幸,多有别样心思,相信这一趟下来,配合中央到地方的吏治整顿,他们也该知道作甚么了。”
    李嗣源最后道:“春帷士子,虽方入官场,诸事不甚熟悉,但有年长官员带领,也能够任事,且这些士子热血常在,不惧艰难,最是适合披荆斩棘,与地方老旧势力争雄,这番不妨多任用这些新科才子,也好让他们知道,如何施展抱负、报效家国。”
    李从璟自然是点头称是。
    说完这些,接下来轮到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人选。
    对康义诚贪污受贿、与宣武军勾结谋乱之事,李嗣源大感痛心。
    康义诚一直受他信任与看重,这从他整编侍卫亲军后,以康义诚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就能看得出来,但不曾想知人知面不知心,结果却是所用非人,好生叫人难受。
    其实在洛阳整顿吏治的过程中,不止康义诚一个受李嗣源信任、看重的官员被惩办。说来并无不能理解之处,若非受皇帝信任,身居高位,又有所依仗,那些官员怎敢胡作非为?
    李嗣源提议,让李从珂来接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平心而论,这个提议没有半点问题,李从珂已经是潞王,接康义诚的班,无论资历还是威望都够了,况且李从珂自打从两川归来,就一直想在禁军任职,为此没少请求李嗣源。
    而李嗣源也有意让那些他亲信的大将,到禁军出任要职,高从周就是一个代表,对方曾今就是左射军的将领,这本也是顺利成章的事。
    ——至于石敬瑭,现在则去了夏州,跟党项人死磕去了。
    李从璟也同意。
    无论如何,李从珂都是一员大将,虽然不长于谋略,但资历威望都摆在那里,治军还是有一套。
    至于李从珂日后会如何,李从璟并不是很担心——只要他在,李从珂又能如何?还不是乖乖给他的江山打工?
    随后,李从璟提议让李彦超担任侍卫亲军的副将——之前那个副将,与康义诚多少有些牵连,已经被降职。
    李嗣源也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不日,孔循到了洛阳。李嗣源对他当日拦截刑部官员的事,处罚的不轻不重,至于推行新政不力的失职之处,暂且没有拿出来问罪,因为宣武军这时候已经公然据镇叛乱。
    李嗣源随即下诏,斥责宣武军的骄横跋扈,并下令六部为大军东征作准备。
    这是洛阳吏治整顿完成之后,朝廷碰到的第一件大事,各部衙门自然一片热火朝天之象。
    随后,新政新一批政令,经由中书省递交,皇帝批准,门下省审核生效之后,下达到各州县。
    与此同时,百战军领命东征,孔循随行,平定宣武军之乱。
    就在百战军抵达汴州的翌日,郓州天平节度使安重霸、青州卢龙军校王公俨,相继拥众生乱,随后,滑州义成节度使王晏球也称,滑州拒行新政。
    而这个时候,李从璟仍旧在洛阳,没有要亲自东征的意思,那副模样,是要在洛阳主持大局主持到底了,毕竟他马上就要进位为太子,正该掌握政事手握全局才是。
    只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刚刚出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李从珂,已经不在洛阳。
    却说赵王李从荣,这时早已抵达了江陵。
    李从荣到江陵后,并不着急立即入楚作战,而是等邓州威胜节度使,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州安远节度使都到了之后,才不紧不慢召开了军议。
    三镇节度使所带兵马并不多,各位节度使的兵马都在三千左右,这当然是因为朝廷新政的缘故——除却襄州好上一些,邓州、安州向来都不算大镇,与郓州、青州不能比,兵马本就不多。至于襄州,则是在江陵地位日重后,没有从前那般重要了。
    江陵这些年除了囤积粮草军械,马怀远主要做了一件事:造船。
    杨吴水师强大,当世称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大唐要与杨吴较量,无论是顺长江东去直捣金陵,还是驰援楚地,与杨吴争夺湘江边的楚国王都长沙,都要多多依仗楼船。
    李从荣很喜欢高大如城的楼船,因为他已经在船上呆了三天三夜没下来。
    最后还是副帅符习去把他生拉了出来。
    高从周、王思同等人见了,闷着脑袋一言不发。
    马小刀拉着马怀远直眨眼睛,“咱们这位赵王殿下,到底是游山玩水来了,还是征战来了?他看到楼船的那股兴奋劲,可是比我看到青楼里的小娘还厉害啊!听说他之前可是从未有过领兵出征的经历,这回这不是拿我等来练手吗?”
    马怀远瞪了他一眼,“别废话!”
    马怀远跟上诸将去了,马小刀又拉着周小全唠叨:“兄弟啊,咱们江陵的家底攒得可不容易啊,这要是都给他都败掉了,到时候我们跟谁说理去?”
    双臂环胸抱着横刀的周小全不咸不淡道:“我如何知道。”
    马小刀干瞪眼,“你去演武院也在洛阳呆了几年,就没听说过赵王是甚么人?这不可能吧?这家伙到底能不能打?”
    周小全瞥了马小刀一眼就走了,“没听说。”
    马小刀望着周小全的背影,狠狠吐了口唾沫,“娘的书呆子!”
    长沙府。
    徐知诰听说了李从荣三日不下楼船的事,凝神沉思。
    披甲执锐的近卫统领林仁肇撇嘴道:“照此看来,李从荣倒是清闲得很,这般不将战事放在心上,比起他那位能征善战的兄长,可是差得远了。”
    徐知诰看了林仁肇一眼,“你当真以为李从荣不将战事放在心上?”
    “难道不是?”林仁肇惊异道。
    徐知诰收回目光,眼神深邃,“若是李从荣一到江陵,就喊打喊杀,那我倒是真不将他放在眼里。”
    林仁肇眼珠子转了转,“明公的意思是,楚地战场局势复杂,若是李从荣贸然调兵遣将,急求参战,才是不知深浅的冒昧之举,而他如今悠闲适意,实则是给唐军了解楚地战争局势的时间?”
    徐知诰微微点头,“正是如此。依据边镐到江陵后传来的消息,李从荣一路上可是对战事上心得很,摩肩擦掌,意欲大干一场。”
    林仁肇恍然点头,“看来我等与唐军不战则已,战必是大战。”
    徐知诰颔首,“这倒是不错。”
    深夜,洛阳。
    王朴放下毛笔,拿起面前写好的文书从头看了一边。
    他来到窗前,夜空皎月高悬,繁星点点。
    也不知站了多久,他呢喃道:“山东,江淮。”
    第八卷 南北之争
    第755章 俯观八百里洞庭,回望三千里山河(一)
    长兴元年,立秋日。
    洞庭湖岳阳楼,有人登楼。
    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正所谓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阳,气象万千,乃岳阳楼之大观。
    登楼者,吴国大丞相徐知诰。其身后,十数文士随行,宋齐丘、周宗赫然在列。
    秋风拂来,衣袂飘飘,这些人指点江山,谈古论今,不时有诗词歌赋脱口而出,引得众人纷纷叫好。
    好一派士子风流、意气风发的景象。
    至顶楼,扶栏而望,八百里洞庭尽在眼前。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波澜不惊。正可谓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江山如此多娇。
    徐知诰幼年贫苦而敏于学,如今不说才高八斗,却也学富五车,眼下携吴国才子登楼望江山,便是这些江左风流人物、才子骚客,也不会觉得他粗鄙。
    相反,青衫革带的徐知诰,在洞庭湖前更有一股令人折服的儒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