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17节

作品:锦娇记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桐盏

    人都说昱王世子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被昱王妃宠坏了。平日里只知道斗鸡遛狗,比京城那些纨绔子弟还要荒唐。现在说不准房里都有人侍奉了,女儿嫁过去,总是有些委屈的。
    见苏氏紧蹙眉头,许姝低声道:“大舅母,姝儿知道您忧心昱王世子名声在外,可您再细细想想,如果不是昱王世子这般懒散,不长进,昱王府能安稳这么些年。可见,传闻也未必是真。”
    “而且,姝儿记得去年太后千秋节,昱王世子爷入宫拜寿,当时太后娘娘很是故意给了昱王世子难堪,可昱王世子竟是不动声色,那般沉得住气,可见也不是简单的人。昱王世子每次进宫,不免被人戏谑轻视,可哪一年他缺席过万寿节了。若他真如外界所言,纨绔不经事,也不会这样忍辱负重。”
    听了许姝的话,苏氏的眸子倏然一紧,是啊,她怎么就没往这方面去想呢?
    她忍不住抬眸看着许姝,见她明眸皓齿,不禁低喃道:“大舅母竟是不知,什么时候,姝儿也真的长大了。”
    一旁静静喝着茶的高宁大长公主,一时也怔住了。
    半晌,她才笑道:“老大媳妇,姝儿说的在理。”
    此时的慈安宫,婉太妃也正在忧心此事。
    生在帝王家,原本就是成王败寇。而这些年,碍着自己还在,圣上对儿子也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若有一日她去了,即便圣上念着兄友弟恭,郑太后又如何坐得住?这些年,她怕是恨毒了自己。
    今年入秋之后,婉太妃的身子便有些不好了,现在也不过是用汤药掉着,人啊,躺在床上总免不了胡思乱想,那日听柔安郡主说了殷家二姑娘的事儿,她这心里突然就有了主意。
    其实一年前,孙儿就到了相看婚事的年龄了,那时候,婉太妃便很属意殷锦芙。也想着,要不找人去做媒。可到底也没这么做。儿子被发配到汉中,看着虽风平浪静,可谁知哪一日圣上晃过神来,便要清算。即便孙儿称高宁大长公主一声姑祖母,怕是高宁大长公主也舍不得宝贝孙女趟这浑水。
    可现在,婉太妃觉得时候到了。殷家的女儿素来骄傲,如何肯做小伏低,遭人冷眼。而留在京城,便免不了被人戳脊梁骨。
    这个时候外嫁,也算是远离了京城的流言蜚语。
    婉太妃算计着,前个儿趁着成元帝过来请安,便不经意提了一句。
    婉太妃对成元帝有教养之恩,这些年,在宫里也从未和郑太后生过什么嫌隙,每每郑太后挑衅,她总是避让着。
    看着她消瘦的脸颊,成元帝知道她已经到了灯尽油枯的时候,这会儿之所以没有两腿一蹬闭了眼,也是心底念着昱王府。
    成元帝一时也说不上自己是什么心情,又因为郑太后又想为郑家的人谋官职,这厢一对比,他想都没想便点了头。
    见成元帝答应了,婉太妃终于是松了一口气,可孙儿的事情如今有着落了,自小入宫陪伴她的孙女该怎么办呢?
    柔安郡主见祖母忧心忡忡的看着自己,怎么会不知道她心里想什么,她小心翼翼的侍奉着祖母喝着汤药,“祖母,榆儿还小呢,您好好养着身子,等过几年,再给榆儿相看也不迟。”
    婉太妃咳嗽几声,轻轻摸了摸孙女的头,哽咽道:“你自小就进了这紫禁城,祖母知道委屈你了。”
    这些年,婉太妃也不是没想过向成元帝请了恩旨,让她前往汉中,由儿子来给她荣养。可她又想着,若她离开了紫禁城,没有她明里暗里的观察着宫里的动静,终归不妥。先帝爷还在那会儿,成元帝就在她身边教养着,可如今成元帝也只是念着当初的养育之恩,对昱王府才多了些宽容。若她也去了汉中,宫里没她镇着,成元帝如今又是那般狐疑的性子,难免会起了变数。
    而且她也没老糊涂,即便她真的提出要回汉中,成元帝岂会答应。她如今在宫里,虽说是荣养,可又何尝不是成元帝用来牵制儿子的棋子。婉太妃算是把这些事情都看清楚了。她,致死是离不开这紫禁城了。
    柔安郡主见祖母又开始老生常谈了,忙宽慰她道:“祖母,能陪伴祖母身边,替父亲和母亲在祖母身边尽孝,榆儿一点儿都不委屈。”
    可离开汉中十五年,柔安郡主只每年万寿节时才能见父亲哥哥一面。提及这个,柔安郡主还是免不了有些心酸。
    她经常幻想着,若是有一日,圣上能给个恩旨,放她和祖母回汉中和家人团聚,那该有多好。只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知道,这些只能是她的妄想。
    人都说紫禁城是天下最尊贵的地方,可柔安郡主却不喜这里,她虽性子随和,却身份尴尬,总比不得在父亲哥哥身边自在。
    因为圣上的猜忌,父亲就藩第四年才生了哥哥,哥哥那般聪慧的人,可在外人眼中,却只会斗鸡遛狗,整日的不务正业。比起哥哥的隐忍,她受的这些委屈,算的了什么。
    好在,如今祖母替哥哥求来了这桩婚事,纵是之后有什么变数,高宁大长公主也必然会帮衬着些。
    而且,她真的很喜欢殷家二姑娘,这紫禁城的人总免不了迎高踩低,尤其她还身份尴尬,可每次殷家二姑娘入宫,怕她宫里寂寞,总瞅着机会往慈安宫来陪她玩。加之殷姐姐冰雪聪明,人又生的漂亮,哥哥一定也会喜欢的。
    天佑寺这边,依着高宁大长公主的安排,他们会在这里吃七日的斋饭,只是才过去不过三日,定国公府便差人给高宁大长公主传话,说是东宫出事了。
    “太子殿下身边侍奉的小荀子被人告发和宫女对食,偏那宫女还是乾清宫侍奉的。半个时辰前,两人已被押往了慎刑司。”
    圣上如今虽宠着司礼监掌印兼禀笔太监冯振,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宫里严禁太监宫女对食。要说这桩肮、脏事儿发生在别宫便罢了,偏偏是东宫。
    高宁大长公主听着这事儿,心里也不由打了个突。
    东宫
    这会儿虽是晌午,可东宫却是一片的寂静。近来圣上的一举一动,落在众人眼中,太子怕是要失宠了。
    太子妃罗氏早先因为成元帝的训斥已经是落寞了许多,想着如果自己再恭顺一些,是不是父皇就能对太子殿下向往日那般慈爱了。
    又因为父皇训斥她善妒行恶,才致使太子殿下如今只有一个庶子。罗氏也不敢拈酸吃醋了,直接给太子殿下身边侍奉的两宫女开了脸。她怎么都没想到,这个当口,竟然又闹出了这么一桩肮、脏事儿。
    罗氏一袭明黄色盘金绣凤穿牡丹彩绣褙子,同色挑线裙,头上戴着七翅斜凤钗,斜斜倚在卧榻上,方才她执意陪太子去东宫请罪,却被太子拦下了。
    罗氏叹口气,知道殿下这是不想让她跟着过去受、辱。
    上一次父皇震怒,东宫有多少人跟着遭殃,就连从小就侍奉在太子身边的内侍,也都被杖毙,丢到乱葬岗去了。
    圣上这次是动了大怒,太子殿下这会儿也不知怎么了。
    好在,宫里的消息传的快,没一会儿,便有内侍给东宫穿了话,说是太子怕是不好。这会儿跪在御书房外已足足一个时辰,却不得见圣颜。
    罗氏直接身子就软了,还好孙嬷嬷眼疾手快扶着她上了炕。
    “嬷嬷,本宫现在都记得,和太子殿下刚大婚那会儿,每次太子携本宫去乾清宫给父皇请安,父皇总是慈爱的朝太子殿下摆摆手,说私底下没必要太多礼”
    “怎么现在竟变成这样了?”
    孙嬷嬷深深看自家主子一眼,也有些感慨:“人都说天家无父子,可主子,您千万不能倒下了。奴婢看圣上如今只是在气头上,等气儿消了,太子也就没事了。”
    “下个月便是万寿节了,圣上若因此发落了太子殿下,岂不是让人看了笑话。”
    罗氏默默看孙嬷嬷一眼,自嘲的勾勾唇角:“如今东宫早已成了笑话了,还怕人看吗?”
    ☆、第33章 杀鸡儆猴
    乾清宫
    成元帝在看完了高归真近来炼制的丹药之后,终于记起了,太子这会儿还在外面跪着。
    “让他进来吧。”成元帝沉声道。
    太子的心情很沮丧,他堂堂一国储君,竟然像个奴才似得跪在外面,整整一个多时辰,近一年来,他是越发琢磨不透父皇了,他如今都这个岁数了,还未监国,父皇到底在怕什么,怕他觊觎皇位吗?可这天下,日后也该是他的。
    他是父皇唯一嫡出的皇子,自小就被立为太子,本该继承大统。父皇定是听了那司礼监掌印兼禀笔太监冯振的谗言,才愈发冷淡他的。
    京城谁不知,他不喜内侍,在他看来,冯振这无根之人,不过是善于阿谀奉承,才得了父皇的恩宠。这等小人,他只盼着,什么时候他登基了,绝对要千刀万剐才可解恨。
    心里如此思量着,太子缓步走进御书房,只没想到,他这才刚跪下,成元帝抄起桌上的茶盏,劈头盖脸的就朝他砸了过来:“东宫出了这等丑事,你让朕颜面何存!”
    躬身侍奉在一旁的御前太监也被吓得浑身一颤,噗通一声跪倒在了地上。
    若是之前,太子心里免不了犯哆嗦,可近来,他已被父皇训斥数次,表面上战战兢兢的磕头请罪,实则已经有些麻木了。
    看太子恭顺的磕头请罪,成元帝的怒气才终于是稍缓了一些,沉默了一段时间,成元帝才开口道:“一个月前,太子太傅常恪给朕上了折子,说是北方暴雪,想让朕拨款赈灾,提议今年的万寿节简办。”
    “可怎么个简法?太子,你倒是说说!祖宗留下的规矩,万寿节大庆三日,你让朕颜面何存!”
    “常恪是你的宠臣,他既然上了这折子,该就是你的意思。你真是孝顺啊,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心,却弄得朕成了笑话。朕难道不知今年这寒冬辽东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国库空虚,朕有什么法子?”
    一番训斥下来,太子心下一凛,知道自己确实是蠢不足惜,常恪这折子,他起初也觉得有些不妥,可耐不住辽东王一次次的暗中派人找他。想当年,父皇为登上这龙椅,几乎是血洗了京城。他对于自己如今的处境,不免觉得有些忐忑,对辽东王也有拉拢之意,最终才点了头。
    想到这些,他突然有些明白父皇何以如此震怒,怕也是因为觉得他有了私心。
    他忙磕了几个响头,战战兢兢的请罪:“父皇息怒,父皇犯不着和这常恪生气,直接罢官撵他出京就是了。”
    常恪作为太子太傅,在朝中素有声望,太子这么做,当真是有些让人寒心。
    成元帝也知道,眼瞅着就到了万寿节,这当口,他即便对太子不喜,也不好让人看了笑话。
    既然太子这么轻易就舍了那常恪,那么他便给他这个恩旨。
    依着常恪在朝中的威望,用他来杀鸡儆猴,看日后谁还敢往刀刃上撞,成元帝这么想着,看太子的目光也不再那般犀利了。
    这边,高宁大长公主风尘仆仆的赶回了定国公府。
    殷衡已在门口候着了,见她一下马车,忙上前道:“母亲,乾清宫又传了旨意,太子太傅常恪被革职离京。”
    高宁大长公主叹口气:“常恪任太子太傅多年,圣上这是在杀鸡儆猴呢。太子连多年的恩师都护不了,这落在外人眼中,就别有深意了。”
    殷衡点点头,微微眯了眯眼睛,“儿子刚听说常家已经派人往许府去了,许二爷怎么说都是内阁首辅,这个时候,常家应该是想让许二爷帮忙看看是否还有回旋的余地。”
    高宁大长公主冷哼一声:“圣上雷霆之怒,太子为了保住自己,连常恪都给舍了,这会儿,谁还会蹚这浑水。我原以为,太子大了,也该有点儿担当,可现在看看,当真是半点儿长进都没。”
    殷衡附和着,“是啊,哪怕是致仕,也该给常恪留些体面,可太子倒好,一句辩解都没。常恪这些年谁不知道是东宫嫡系,就因为上折子建议今年万寿节简办,就栽了这跟头。”
    朝堂那些人,哪个不是人精,大家这会儿心里怕已经是一片清明,圣上厌恶东宫,他们纵是有心支持太子,如今怕是心也凉了。
    再说圣上今年的万寿节,入冬以来接连几月的暴雪,辽东那边,灾、害连连。圣上还有心大肆做寿。
    如今虽离万寿节还有半个多月,可自京西的畅春园到西直门,一路彩坊早已挂起来了,沿街彩墙、彩廊、灯坊、灯楼、路径的寺观,已经设了庆祝经坛。
    不用想,等真到了万寿节那日,京城内外,必定是金碧相辉,锦绮相错。
    要说成元帝能在当年的储位之争中顺利登上皇位,他糊涂吗?不,他不糊涂。可这才多少年,就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成日的就沉、迷于丹、药,就差把朝堂也弄的乌烟瘴气了。
    其实,瞅着成元帝这几个月的动静,朝中已经有人揣测,太子怕是要倒了。也有人,想着暗中倒戈。
    可殷衡却有些吃不准,宫里就那么几位皇子,大皇子又不得成元帝的眼,那就只剩下淑贵妃所出的三皇子和贤妃娘娘所出的四皇子了。可他瞧着,三皇子似乎心思根本不在储位上。
    倒是爱研究些戏剧、歌舞,这不,前几年刚出宫开府,就在府邸后院偷偷搭了戏台,养着些戏子。
    而且三皇子书法绘画上也颇有建树,那幅竹溪秋水图,画中浓浓秋意,真真是美极了。而那一手瘦金体,也被天下文人效仿。
    殷衡不认为,三皇子能堪大任。
    至于四皇子,他私心觉着,有点莽撞,也有点愚钝,也不见得真的适合那个位子。
    同一时间的许府,虽不说人心惶惶,气氛却也有些压抑。
    大奶奶宁氏,一闻着消息,早已红了眼眶。好的是,太子这次只折了太子太傅常恪一人。总归太子现在是安全了,这也意味着,宁家也是安全的。
    “大少爷回府了没,若是回府了,就请爷直接过来一趟。”
    宁氏吩咐着身边的丫鬟桃荷。
    知道大奶奶担心了一整日,桃荷忙打发人往二门去看,却听当值的婆子说,大少爷一回来,就随大爷往二老爷书房去了。
    宁氏知道,自家公公就在翰林院领个闲职,府邸有什么事儿,还是得靠二叔的。有二叔在旁提点,自家爷应该不会有什么差池,这才放下心来。
    宁氏这么担心,其实也不是没有缘由的,自小爷就和常家二公子给太子当了伴读,想想,当初圣上对太子殿下真是极其用心。身边侍奉的人,哪个不是精挑细选。
    哎,现在竟然有些恍如昨日了。
    宁氏不过一内宅妇人,朝堂之事,她自然管不了,可自家爷和常家二公子的交情,少不得这个当口想法子替常家奔走。这若是不小心惹了麻烦,可如何是好。
    宁氏不愧是许青玄的枕边人,许青玄虽然心中忐忑,还是开口求了自个儿二叔。
    闻言,许晟阳差点没摔了手中的杯子。
    许青玄也不是愚笨之人,如何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可他又不能至常家二公子和他的交情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