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968章 赵祯的为君之道(今晚一更,明天补……)

作品:北颂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圣诞稻草人

    来人直言道:“王大将军,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滚!”
    王凯恼怒的喝骂了一声。
    来人也不恼,只是干巴巴一笑,离开了王凯所在的城头。
    副将在一旁长吁短叹的道:“这群家伙,想军功想疯了,战场上哪有互相推让的道理。”
    王凯咬牙切齿的捶打了一下面前的垛口,愤恨的道:“他们不是疯了,他们是想告诉本国公一声,他们的人到了。”
    副将一愣,愕然的看向了城外,除了古北口的禁军和叛军以外,不见其他兵马的影子,便疑惑的看向了王凯。
    王凯见副将一脸疑惑,愤愤不平的道:“你都能看出道理,姓杜的那个老家伙怎么可能不懂。能爬到禁军大将军位置上的,没一个是简单的角色。
    他找我放水是假,告诉我他的兵马到了是真。
    他其实是想提醒我,让我别一怒之下为难他派过来的。”
    副将一脸愕然。
    王凯沉声吩咐道:“去,仔细挑选三千精骑,准备出击,着忠武将军常山领队。”
    “您刚才不是……”
    “刚才是刚才,现在是现在。姓杜的既然插手了,那我们就没办法独享军功,再迟疑下去,恐怕军功都要被他抢光了。”
    “卑职马上去……”
    “让将士们带足了口粮,叛军肆虐过的地方几乎不会留下任何可吃的东西。”
    “喏!”
    副将下了城头,快速的挑选了三千精骑,同时吩咐忠武将军常山领队。
    待到在外撕杀的古北口禁军腰间别着叛军脑袋,驱赶着叛军俘虏进入到古北口以后,忠武将军常山立马率领着三千精骑冲出了古北口。
    诚如王凯所料,在古北口的禁军追着叛军冲出去五十多里地以后,发现了雁门关禁军的踪迹。
    同样是一支禁军的主将,王大将军能调动三千精骑便宜行事,杜大将军也能。
    两支禁军,总共派遣了六千精骑从两面绞杀。
    叛军被杀的溃不成军。
    说来也是好笑,明明叛军的数量超过了精骑不知道多少倍。
    可在对上的精骑以后,他们根本就没想过死磕,脑海里唯一的想法就是逃命。
    然而,无论是逃命,还是死磕,他们的结局都是注定的。
    禁军精骑皆是一人双马,都是一等一的良马。
    叛军中间上百人面前才能分到一匹马,并且还是劣马。
    论速度,根本不是禁军精骑的对手。
    他们逃跑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死的慢一点。
    因为选择死磕的话,很有可能会死在当场。
    唯一的活路,就是投降。
    反正他们在大宋已经处在最底层了,投降以后待遇也不会变。
    只是无论古北口的禁军还是雁门关的禁军,似乎都没有收缴太多俘虏的意思。
    朝廷的命令还没有传达到,所以他们有许多可乘之机。
    他们如同牧羊犬一般,驱赶着叛军在一府之地狂奔。
    他pan们追在身后不断的杀伐,既不将叛军们一口气杀绝,也不给叛军们任何喘息的机会。
    叛军们就像是疲于奔命的绵羊,除了奔跑,再也做不了其他。
    七日。
    禁军精骑斩杀了足足三万多叛军。
    与此同时,朝廷下达了军令也到了。
    王凯率领一万精兵,兵出古北口,将早已疲惫不堪的叛军,一举歼灭,仅有叛军首领林文龙率领着三百亲信,躲进了大山。
    王凯率军入山三日,找到了已经被亲信砍成了九段的林文龙,也擒拿了那些砍死了林文龙的亲信。
    林文龙是一个贪婪的人,所以他的亲信跟他一样贪婪。
    他的亲信跟着他,看不到能共闯一番大业的希望,就惦记上了他搜刮来的钱财。
    于是,林文龙被砍成了九段,钱财被亲信瓜分一空,准备拿着钱财去逃命。
    但却没有逃过王凯的搜捕,最终被一举擒拿。
    王曾坐着老牛车日夜不歇的赶到了雁门关的时候,叛乱已经被平定。
    留下的只有一地的尸骸和残檐断壁。
    到处都是一片焦土。
    看的王曾老泪纵横。
    若不是不断的有宋人从应州等地的山林里走出来,出现在了焦土上,王曾估计得哭死。
    王曾一边带着人安民,一边吩咐应天府调集常平仓的粮食过来赈济灾民。
    同时,王曾写了一份参奏杜伊和王凯的奏折,派遣快马送往了汴京城。
    王凯和杜伊请功的奏折,跟王曾参奏他们二人的奏折几乎是一前一后入了汴京城。
    赵祯拿到了三份奏折以后,拿不定主意,吩咐陈琳请寇季入宫商定。
    资事堂内并排放着两张躺椅,躺椅旁边摆着矮几,矮几边上跪坐着两个宫娥。
    赵祯和寇季一左一右躺在躺椅上。
    自从王曾离开了政事堂以后,政事堂内就剩下了寇季一个光杆司令。
    赵祯暂时还没有庭议新的参知政事的人选。
    所以如今政事堂是寇季一个人的办公之所。
    资事堂是他们两个人的办公之所。
    没有一群老夫子围在耳边唠叨,赵祯和寇季就洒脱了许多。
    他们二人信奉的是,只要能把朝政处理妥当,他们就算是躺着处理政务,也无所谓。
    满朝文武对寇季一个人霸着政事堂,对寇季和赵祯霸着资事堂,没有任何意义。
    满朝文武心里都清楚,如今的朝廷,就赵祯和寇季说了算。
    他们手握着大宋的兵权跟满朝文武讲道理,没人讲得过他们。
    任何企图进入到资事堂分享他们权力的人,最终都会变成他们的手下败将、或者门下行走。
    吕夷简和王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赵祯和寇季如今不出去欺负人,没人在意他们在宫里是如何办公的。
    赵祯张开嘴,静等着宫娥将一枚杏子喂到了嘴边,一边咀嚼着杏子,一边道:“四哥,应州那边的事情有点难办啊。
    杜伊和王凯斩首三万多,俘虏十多万人,算是我大宋近一年多以来最大的军功。
    如今他们手底下的将士都盼着赏赐呢。
    可王曾上书跟朕说,王凯和杜伊明明有一举剿灭叛军的实力,却一直追着叛军跑,导致许多地方的百姓被叛军残害,罪大恶极。”
    寇季拒绝了宫娥伺候自己吃茶,他自己端起了茶杯浅尝了一口,沉吟着道:“官家是觉得两边都没有错?”
    赵祯点着头道:“朕当然知道杜伊和王凯有实力一举剿灭叛军,可朕的军令不到,他们即便是便宜行事,也没有狄青那么大的自主权。
    毕竟,他们派遣六千精骑只能击溃敌人,想要将敌人彻底剿灭,还差了点。
    所以他们只能追着叛军跑,将叛军的心神和体力耗尽,等朕的军令一道,他们就能快速的率领重兵出击,歼灭所有敌人。
    所以他们的做法不算是有错。
    可王曾言之有物,他在奏疏中明确的告诉朕,他已经抓到了王凯和杜伊为了贪功,驱使着叛军残害百姓。
    百姓们的惨剧,朕已经通过武德司了解到了。
    朕觉得他们双方都有理。
    你说说,既然双方都没有错,那错在谁身上?”
    寇季听完了赵祯一席话,沉默了许久,最终缓缓开口,“谁都没有错。”
    赵祯反问道:“那百姓的惨剧怎么解释?”
    寇季叹了一口气道:“官家明明心里清楚,何故问臣呢?”
    赵祯坐起身,盯着寇季认真的道:“朕想听听四哥的高见。”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朝廷为了防止武将作乱,所以定下了铁律,武将无令不得擅自出击。为了是保全家国天下。
    官家能将指挥大军的权力交给武将,并且许了武将便宜行事之权,甚至将十五万禁军交给了狄青,由狄青一人掌管,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至少太祖、太宗、先帝,做不到官家如此壮举。
    所以官家没错。
    王凯和杜伊遵令也没错。
    王曾弹劾他们也没错。
    因为王曾说的对,他们有足够的兵力快速的镇压叛乱,却坐在关口等命令,害了应州等地的百姓。”
    赵祯缓缓躺下,一脸自嘲的道:“都没有错?难道是那些无辜百姓的错?朕不是那种喜欢阿谀奉承的人,也不是那种自欺欺人的人。
    是朕的问题,朕不会不认。”
    寇季看向了赵祯,“官家觉得此事是自己的错?”
    赵祯咬了咬牙,“朕要是多给他们一些便宜行事之权,百姓们也不会遭殃。”
    寇季叹了一口气,道:“禁军如今算得上是四海之内最强的兵马,数千还看不出什么,可一旦过万,那就是一股十分强横的力量。
    他们若是为祸,危害远比叛军要大。
    官家能容忍他们调遣三千精兵便宜行事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官家不必自责。
    官家若是许给他们太大的便宜行事之权,固然能护佑一方百姓平安,可也将一柄刀悬在了大宋朝所有人头上。
    为了大宋朝大部分人的脑袋,选择牺牲一小部分是在所难免的。”
    赵祯幽幽的道:“朕以为,在朕的治下,百姓们会安居乐业,所有的人有事做,所有的孩子有书读,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的活下去。
    可现在看来,朕要做的还有很多。”
    赵祯侧头看向了寇季,认真的道:“寇公告诉朕,四哥乃是天授之人,既是天授之人,就没办法在不增强地方大将军便宜行事权力的情况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吗?
    就没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寇季听到赵祯此话,躺在躺椅上足足愣了许久。
    他怎么也想不到,寇准居然会将自己的猜测当成一个事实,告诉赵祯,让赵祯认定自己是什么天授之人。
    难道赵祯这些年信任自己,将许多大权交给他,就是因为相信了寇准的话,坚信自己是什么天授之人,而非情谊所致?
    寇季很想问这个问题,可最终还是没有问出口,他只是晒笑了一声,道:“什么天授之人,你我君臣早已认定,这世上没有鬼神。
    既然如此,又何来天授之人一说?
    臣一身所学,皆是名师教导所致。
    只不过家师乃是山中的闲云野鹤,久不露面,所以无人知晓罢了。”
    赵祯一愣,急忙问道:“难道寇公骗了朕?”
    寇季挑着眉头道:“官家难道不问家师身在何处吗?”
    赵祯摇头直言道:“我大宋闲云野鹤多了,隐于山林中,不愿意为朕所用,朕也不强求。朕有你辅佐,已经很满足了。
    再贪心,朕怕多即是祸。
    如今大宋依照朕和你的计划缓缓前行,往后的路虽然不怎么明朗,但你我已经有了目标。
    若是再请高人插手,恐怕会将朕和你的计划破坏的面目全非。
    到时候朕和你多年的辛劳,恐怕就要付之东流。”
    寇季赞叹道:“官家还真是知足常乐啊。”
    赵祯苦笑着道:“朕也贪心,只是朕知道。一个人跟一个人的想法不同。朕不可能让所有人的想法都跟朕一致。
    所以朕想求贤才,但却不喜欢贤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朕身上,或者是强加到大宋身上。
    我大宋,有一个想法就够了。
    只要我们顺着一个想法做下去,迟早会建立功业。
    若是有两个想法、三个想法,甚至更多的想法。
    选择就多了,朕也就不知道该选那一条路了。
    更重要的是,朕怕太多想法朕都走不长。
    今天走这个,明天走那个,弄的大宋面目全非。
    所以还不如从头到尾就走一条路。”
    寇季听完了赵祯这番话,由衷的感叹道:“官家算是把人活明白了。”
    赵祯却没有跟寇季讨论这个的心思,他盯着寇季追问道:“你快跟朕说说,为何寇公告诉朕,你是天授之人。”
    从赵祯的话里不难判断出,赵祯是亲近寇季的。
    因为在寇季对此事做出了解释以后,赵祯果断的选择了相信寇季,果断的认为是寇准在骗他,而非寇季。
    寇季看出了赵祯的心思,感慨道:“祖父应该是怕我们君臣之间失去信任,背道而驰。所以才用这个谎言,将我们牢牢的绑在一起,让我们互相扶持着,一心一意的为大宋出力。”
    赵祯沉吟了片刻,点头道:“你如此说,朕倒是能够理解。父皇当年在朝的时候,三次对寇公失去信任,三次罢落了寇公。
    使得一帮子奸臣身居高位,荼毒我大宋百姓,弄的我大宋满目疮痍。
    若是父皇能信任寇公。终始一贯,或许我大宋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好。
    寇公大概是不想让你我君臣变成他和我父皇那样,所以才用如此谎言,将我们捆绑在一起。”
    寇季起身,向赵祯一礼,道:“我祖父也是善意的谎言,还请官家勿怪。”
    赵祯笑着道:“无妨无妨,终究是为了你我君臣,也是为了我大宋社稷。只要是对我大宋社稷有利的,朕不介意被人欺骗。”
    寇季哭笑不得,“官家还是不要让人欺骗的好,免得让奸人趁机爬上高位。”
    赵祯微微眯起眼,幽幽的道:“这朝堂之上,是忠是奸,朕其实一点儿也不在乎。只要他能为我大宋建功立业,又能遵守朕提出的要求,朕都能容忍。”
    赵祯此话一出。
    寇季抿着嘴不知道如何开口。
    赵祯见此,询问道:“难道朕说的不对?”
    寇季苦笑道:“能不能建功立业暂且不论,但凡是能严格遵守官家提出的要求的,根本就没办法成为一个奸臣。
    所以官家这句话十分不妥当。”
    赵祯假装一愣,“是吗?朕倒是觉得挺好的。”
    寇季摇了摇头,没有再言语。
    赵祯十分大度的告诉他,无论忠奸,他都能容得下。
    可他提出的那些做官的要求,明显是依照着忠臣的标准制定的。
    奸臣若是能严格遵守他制定的标准,那还算什么奸臣?
    所以赵祯看似大度的能容纳奸臣,但朝堂上绝对不会出现奸臣。
    因为赵祯会用自己的标准,将朝堂上所有的奸臣,硬生生掰成忠臣。
    寇季在赵祯示意下,再次躺下。
    赵祯感慨着道:“朕坚信你是天授之人,坚信了十数年。如今发现是寇公的谎言以后,朕不仅没有失落,反而还觉得有些庆幸。
    你说奇怪不奇怪?”
    寇季直言道:“官家大概是觉得,你我君臣拼尽全力建立的功业,不该被那虚无缥缈的上苍分去一半。”
    赵祯哈哈大笑道:“是极!是极!”
    他和寇季二人共同建立了现在的大宋,建立了无上功业,平白无故的让上苍占去一份,他心里确实有些不乐意。
    如今得知上苍并没有参与他们二人建立功业的过程,赵祯自然很开心。
    他心里或许已经生出了‘上苍也不过如此’的想法。
    寇季笑着道:“官家请臣入宫,是为了权衡应州等地事宜该如何处置,如今却聊了半天闲话。
    我们是不是该入正题了?”
    赵祯一点儿也不着急,他盯着寇季道:“四哥就真的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以解决眼前发生的这种窘迫吗?”
    寇季没有言语。
    赵祯自顾自的继续道:“太祖、太宗、乃是我父皇,防着武人如同防贼。压的武人在朝堂上抬不起头。
    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我大宋被四夷欺辱,文官坐大,表面上一个个都是忠臣贤良,背地里却全是一些蝇营狗苟。
    朕如今扶起了武人,眼看着武人帮我大宋开疆拓土,建立了无上功业。
    朕眼中出现了许多跟太祖、太宗,还有我父皇不一样的东西。
    朕以为,武人也罢,文人也好。
    就像是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一长一短也不可。
    应该文武相济,齐头并进。
    如此,文人盯着武人,武人盯着文人。
    只要朕把控好其中的平衡,不让其中任何一方坐大。
    那朕就不用担心文人和武人会为祸。
    也唯有如此,我大宋才能聚集起力量,做我们想做的任何事。”
    赵祯话说的很长,里面的意思寇季也听明白了。
    赵祯是告诉寇季,他能给武人的自由都给了。
    如今文武刚好能制衡在一起,他也能安心的稳居在中庭。
    但有一些话,赵祯没说,寇季却猜到了。
    那就是赵祯很想给武人再放一些权力,让武人好好的维持地方的治安,免得百姓受难。
    但他又害怕武人坐大,压制了文人,让大宋再次变成一个畸形儿。
    如今,他正在自己的帝位和百姓们中间较量。
    一边是祖宗基业,一边是百姓的安危。
    赵祯确实有点难选。
    寇季沉吟再三,对赵祯道:“其实官家不必老是将想法放在放不放权上。这种囧境最大的问题就来自于消息的传递上。
    只要官家想办法加快消息之间的传递,就能大大的避免这种囧境出现。
    如今从汴京城传令到古北口,需要七日。
    古北口一旦发生战事,消息一来一往就是十四日。
    若是官家能想办法加快消息之间的传递,将时间缩短一半,那百姓的危险就会少一半。
    若是官家能想办法让消息朝发夕至,那无论任何地方发生叛乱,朝廷都会快速的派遣兵马将其剿灭。
    到时候,只要不是我们自己祸国殃民,闹得百姓群起而攻之。
    那大宋的江山社稷就稳如泰山。”
    赵祯一愣,稍微思量了一下寇季的话以后,感叹道:“原来还可以这样……”
    寇季笑着道:“官家应该学会跳出问题外,再看问题,必然有不一样的收获。”
    赵祯深以为然的点头,“朕回头就让下面的人想办法加快消息的传递。能缩短一点,百姓们的危险就少一点。朕心里也就好受一点。”
    寇季赞叹道:“官家不愧为仁义之君。”
    赵祯哭笑不得的道:“得了吧。民间的百姓如今称呼朕为武皇帝,跟仁义挂不上半点勾。”
    寇季失声一笑。
    一个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仁帝,变成了武皇帝,确实让人忍俊不禁。
    赵祯继续道:“朕打算将王曾、杜伊、王凯三人各打五十大板,四哥以为如何?”
    寇季盯着寇季,做出了一个聆听状。
    赵祯笑着道:“王曾干涉枢密院兵事,罚俸半年。王凯和杜伊谎报军功,赏赐减半,将士们军功不折,但因杀戮过甚,命其监工半载,盯着那些俘虏们耕田。
    两个关口每半载派遣两千将士充为监工,往复更替,直至五万禁军尽数轮换过以后,监工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