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955章 韩地的发展

作品:北颂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圣诞稻草人

    “无柱子,无基石,必然倒塌……”
    王安石沉声回了一句。
    寇季满意的笑着道:“今天就学到这里了,回去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对你以后大有裨益。”
    王安石谢过了寇季教诲,收拾了东西离开了书房。
    寇季在王安石走后,自言自语道:“小子,那个乌托邦国的国相,就是你。那个将百姓弄的苦不堪言的政令,就是青苗法。”
    书房里只有一人,没人听到寇季的自语。
    寇季在王安石走后,在书房待了许久。
    然后回房睡下。
    次日,寇季在正堂里见了梁适。
    梁适是个中年人,年龄比寇季大了三岁。
    梁家乃是名门。
    梁适的父兄皆是大宋的状元,在民间有父子状元的美誉。
    史书上,梁适官至大宋宰相,父子三人被誉为‘忠孝三梁’,跟‘陈氏三杰’、文情三苏’齐名。
    其有八子,各个都是人杰。
    孙子更是一大堆。
    其中身居庙堂者,十之八九。
    在大宋闯出了一个‘满堂笏,梁半朝’的名声。
    别人家称半朝,那都是门生故旧堆积起来的。
    他家凭借的都是自己人。
    只不过,梁适仕途上有些坎坷。
    父子皆早亡,导致了他一而再而在三的结庐而居,错过了最佳的出仕时间,直到而立之年才准备参加科举。
    而寇季的出现,搅乱了历史,让他仕途上又出了岔子。
    他本应该早已考中进士,出仕为官的。
    可是因为文昌学馆的出现,让他暂时放弃了科考,进入到了文昌学馆读书。
    寇准留下了那一副字,离开汴京城的时候。
    他毅然决然的跟随着寇准,赶往了韩地,成为了寇准诸多追随者之一。
    寇季在了解了他家中详情以后,总觉得此人是寇准刻意招揽的。
    毕竟,他家学渊源,门风严谨,家中出来的子弟无一不是人杰。
    寇准招揽了他,就等于招揽了一门英才。
    有梁氏一门帮衬,寇准不仅能在韩地很快的立其文脉,还能快速的搭建起韩地的各级衙门。
    此事寇季准备到了韩地以后问一问。
    梁适见了寇季,恭恭敬敬的一礼,“臣梁适,参见老王爷……”
    梁适如今在韩王府担任长史,算是寇天赐的家臣,在寇季面前自称一声臣,也是应该的。
    只是老王爷三个字,听着有点刺耳。
    虽说在这个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的年代,三十岁以上有资格称一声老字。
    但寇季还是不喜欢。
    他始终觉得,六十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称老。
    但寇季不想计较。
    在梁适施礼过后,寇季微微抬抬手,“韩地如今一切如何?”
    梁适正色道:“回老王爷,如今韩地有六万户百姓,十三万户罪籍,有兵十七万,存粮两千三百万担,多是大米。
    寇公将韩地分为了一都两府八州三十二县。
    如今开平被定为一都,名为韩城,又叫韩都。
    两府分别是南北两府,南为临海府,北为归义府。
    其他八州三十二县,各有其名。”
    对于寇准重新划分韩地,并且重新给韩地各处命名,寇季完全能理解。
    寇季此举是在断高丽残余。
    只要寇氏在那一块地上统治的时间足够长。
    那一块地方的人就会逐渐的忘记以前的高丽各处的地名。
    等那一块地方的人熟悉了心的地名,学会了新的学问,说汉话,那高丽就算是彻底灭亡了。
    寇季假装一脸惊愕的道:“天赐只是一个王爵,不是一方国主,怎么能建都呢?还有,十七万兵马?哪里来的?六万户百姓,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我记得祖父和天赐去韩地的时候,不过带了不到一万三千人而已。
    从哪儿冒出的从哪儿冒出了二十多万人?
    罪籍的户数没变,不会是从大宋抢夺的吧?”
    寇季说到最后,脸上出现了惊恐。
    梁适见此,赶忙解释道:“辽地有狄青狄将军坐镇,谁敢从辽地抢人。寇公约束着韩地的兵马,韩地的人在没有准许的情况下,从没有越过鸭绿江。
    韩地建都,是官家允许的。
    官家暗中赐了王妃密旨,王妃到了韩地以后才宣之于众。
    正是因为有官家的旨意,寇公才敢建立韩都。
    至于韩地多出的百姓,有一部分是寇公和王爷过去的时候带过去的,还有一部分是王妃去的时候带过去的。
    剩下的都是投效的。”
    寇季假装不相信,质问道:“十几万人投效,开什么玩笑,我从没听说过周遭有那个地方有十几万人离开。”
    梁适迟疑了一下,哭笑不得的道:“不敢欺瞒老王爷,那些人都是在海上飘荡的遗民。有前隋的、有前唐的,他们祖上似乎是前隋和前唐的将士,所以一个个都有兵甲、武艺也不弱。
    王爷在海边巡视的时候,他们就冒了出来。
    王爷见他们一直飘荡在海上,居无定所,就收留了他们,将他们归为了民籍。
    并且免除了他们两年赋税,还给他们发了罪籍,供他们驱使。
    他们中间多残缺的男丁和独身的男丁,所以王爷还给他们放良了一些罪籍女子做妻子。
    由于他们一家一户人口太少,所以王爷就将他们两三户编为一户。
    他们在落户以后,王爷欣赏他们有武艺,就召了他们充当军卒。
    说实话,臣也没有想到,王爷随手下的一步闲棋,随后居然引起了大的反响。
    那些人落籍以后,见王爷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王爵,便呼朋唤友的出海,从海上带了不少飘荡在海上的遗民。
    臣更没想到,他们一带就是一年,足足从海上搜罗了近二十多万人。”
    寇季一脸骇然,“海上居然飘荡着二十多万人,以前我们怎么没发现?数量如此庞大的人在海上飘荡,不可能一点风声也没有吧。
    确认了那些人经常在海上飘荡了吗?”
    梁适郑重的道:“臣仔细观察过,他们一部分人应该是在海上漂荡过,可还有一部分人,应该常年在陆地上。”
    寇季眉头一挑,追问道:“你的意思是,其中有一部分人恐怕来历有问题?”
    梁适点头道:“臣觉得他们来历是一个谜。顺着海上查了许久,也没有查出什么。”
    寇季皱眉道:“二十万人,凭空冒出来的?”
    梁适沉吟着道:“臣觉得,有一部分应该是韦室以北的地方过来的,有一部分是从海上的海岛上而来。
    他们应该一直潜藏在海上和极北的地方。
    中间有所往来。
    臣翻阅高丽的遗书,发现里面存在着他们往来的痕迹。
    他们应该是前唐和前隋的遗民。”
    寇季思量着道:“那他们为何造不出来,晚不出来,偏偏这个时候出来。”
    梁适沉声道:“寇公说,可能跟韦室外的北地越来越冷有关。”
    寇季沉吟着道:“你之前说过,他们有不俗实力,他们完全可以挑一块无主之地,占山为王。
    为何之前不显山不露水的?”
    梁适坦言道:“臣私底下派人问过他们,他们说,他们在等我汉室收复高丽。此前我大宋攻打高丽的时候,他们准备出一份力的。只是还没等到他们跟我们联系,我们就攻破了高丽。”
    寇季咬咬牙道:“罢了罢了,他们说的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我们就暂且信了他们的话。你回头回去以后,告诉天赐,只要他们将自己当成韩地的百姓,遵从韩地的律法,我们就既往不咎,接纳他们。
    当他们是我们的百姓。
    他们若是有异心,那就向狄青求援,让狄青率兵清理了他们。”
    梁适点头道:“寇公也是这么说的。寇公说,韩地如今缺人,所以他们只要是我汉家苗裔,我们就应该接纳他们。
    他们的出身,我们不问。
    三代以后,无论他们以前是什么身份,都会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韩地人。
    至于他们有没有异心,根本不用操心。
    寇公说,只要你还在大宋,就没人能在韩地掀起风浪,任何在韩地掀起风浪的人,都会被你派遣兵马杀的干干净净。
    所以王爷放心的将他们中间的青壮,全部招募为卒,分派到了各地守卫。”
    寇季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道:“祖父说的有理……只要韩地有任何风吹草动,我会奏请官家,调遣狄青率领大军长驱直入。”
    梁适认真的点点头。
    寇季像是放下了什么心事,笑着问梁适,“韩地的耕种、货物的流通,还有新的学馆建立如何?”
    梁适听到这些,脸上流露出了笑容,“那些从海上而来的人,虽然底细不明,但一个个都是凶人,将韩地那些罪籍治的服服帖帖的。
    那些罪籍种地可勤快了。
    除了韩地原有的良田外,还开垦了近百万亩良田。
    今岁咱们去的晚,所以只种了一季豆子。
    王爷花钱从交趾购了两千多万担粮食,正在供养百姓。
    到了明年,只要不出现天灾,咱们必定丰收。
    咱们过去的时候带了不少管事,在各地衙门立起来的时候,管事们也带着人去各地立了粮行、布行等铺面。
    踏海而来的那些人,也开了一些铺面。
    虽然还很萧条,但已经开始有货物在各地流通了。
    岁中的时候,朝廷在鸭绿江边开设了边市。
    许多商人蜂拥而至,带了许多货物。
    王府的管事从韩地各地收购了一些货物,在边市上发卖。
    双方互通有无,仅仅一个半季,就为王府带来了三十万贯的税收。
    往后等我们韩地各地的城池彻底繁荣起来了,收获的税收肯定会更多。”
    寇季听着梁适的讲述,脸上流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虽然梁适说的这些东西,他早就通过了寇天赐的信件知晓了。
    可如今梁适重新讲述,他还得做出开心状。
    “学馆呢?”
    寇季笑着问道。
    梁适笑容灿烂的道:“开城,就是现在的韩城,有高丽遗留下的太学。寇公带着人到了韩城以后,就已经在太学开科授学了。
    官家派去的人,将高丽遗留下的太学拆除了一部分。
    然后用材料在高丽太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学宫。
    占地足足达到了万亩,亭台楼阁应有尽有。
    寇公顺势开了许多科。
    就是学生少了点。
    不过在海上遗民进入到了韩地以后,补充了一部分。
    目前先生有六百四十二人,学生只有三百多。
    寇公说,以后学生肯定会超过万数。”
    寇季愣了一下,“万亩?半个韩城都被容纳进去了吧?”
    梁适笑着道:“没有……就四分之一。”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那也不小……万亩,已经不能用学馆形容了,应该叫学宫。我祖父让官家帮他建立一个学宫,就不怕官家骂人吗?”
    营造一座占地万亩的学宫,跟营造一片占地万亩的宫群没区别。
    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消耗的钱财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笔钱可是赵祯自己掏。
    梁适笑着道:“劳力不要钱,木料也几乎不要钱。刨去了这两样,花费就没那么大。不然寇公也不看张口建立一个万亩的学宫。
    当然了,寇公让朝廷营造的只是其中一些核心的地方。
    大部分地方都空置着。
    寇公说,等随后学生多了,再建。”
    寇季思量了一下,道:“我祖父可不会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一口气占了万亩地,恐怕有其他深意吗?”
    梁适点点头道:“老王爷一猜就准。寇公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韩城以前是高丽的都城,占地面积可不小。里面的人被划到了罪籍以后,就分派到了其他地方当了耕农。
    韩城就是一座空城。
    目前只有我们带过去的一万三千人,还有海上而来的一万将士家眷居住。耕种韩城周遭的罪籍,几乎都住在韩城外的一些村庄。
    韩城显得很萧条。
    所以寇公才出此下策。”
    寇季缓缓点着头道:“各地蒙学呢?”
    梁适笑着道:“各地蒙学已经立起来了,韩地的贵族们被清理了一个干净。所以空出了许多大宅。除了分配给百姓的以外,还剩下许多。
    只要稍微休整一下,就能成为蒙学学社。
    不仅百姓的孩童在蒙学读书,那些罪籍的孩童也在蒙学读书。”
    寇季沉吟着道:“你们应该只是建立起了县蒙学,村镇上应该没有蒙学。你们怎么解决那些罪籍孩童往返问题的?”
    梁适低声笑道:“王爷派人明确的告诉了那些罪籍,孩子们读书是他们唯一脱籍的希望。让他们将六岁以上的孩童送出来,住在了城池内的学社中。
    他们为了脱籍无有不应。
    甚至还塞了不少女童。
    寇公怜悯他们,知道他们一些人家中只有女童,就顺势将女童也纳入到了蒙学中。”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为了让他们服服帖帖的种地,你们居然拿人家孩童做质子。”
    梁适果断道:“咱们是圣人门徒,可干不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咱们是向他们讲明了利害关系。
    他们若是不愿意,咱们绝对不强迫。”
    寇季摇了摇头,笑问道:“那些孩童入了城池读书以后,那些罪籍是不是变得乖巧了许多?”
    梁适重重的点头,“王爷仁慈,准那些孩童一个月回家七日。那些孩童回家以后,将他们在学堂里的一切告诉了罪籍。
    罪籍们知道我们是真心在教育那些孩童读书,而不是拿那些孩童们做一些恶事。
    所以就顺从了许多。”
    寇季苦笑着道:“这比拿人当质子还狠……”
    梁适低声笑着,没有言语。
    寇季苦笑过后,对梁适道:“回去以后告诉天赐,脱籍的条件可以放低一点。韩地不比大宋,不求他们考中进士,只要能考中随后两府建立的府学就行。
    至于我祖父立的学宫,暂时只取汉家苗裔。
    那些跟我汉家汉子产下的孩童,或者入赘我汉家的,也算在其中。
    父母双方皆为罪籍的,只能止步于府学。”
    梁适迟疑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他学的是圣人文章,讲的是有教无类。
    不过寇季发话将那些孩童挡在了门外,他也没办法阻止。
    想到了寇季对大宋以外的人的凶残手段,他也能理解寇季的做法。
    寇季吩咐完了教育,又吩咐起了其他,“农闲的时候,可以让罪籍和将士们修建官道。官道是必须要有的。
    十七万将士,有些多了。
    应该从十七万将士冲抽取一部分有残缺的,充入到各级衙门,充作小吏和衙役。
    每一县可以留下五百骑。
    每一州可以留下三千骑。
    每一府可以留下一万步卒。
    其于的人当中,可以抽出五万人,编为一军,一五千人为一营,分驻在韩地各个要塞。
    再抽三万人组建水军,依旧是五千人一营,分别驻扎在韩地六角。
    韩城可留下一万二。
    其中两千人和公主的三千甲士,组成韩城守卫。
    另外一万,可以屯驻在韩城边上,充当镇军。”
    梁适细细的盘算了一下道:“如此一来,军卒就剩下了十五万。其余两万人,充入了各地当了衙役以后,应该还能剩下足足一万七千多人。
    他们如何安置?”
    寇季胸有成竹的道:“一部分人可以充当驿站的驿丞、驿卒。另一部分人可以充当个地方的里长、乡长等。”
    梁适盘算了一下,道:“还剩下一万四千人。”
    寇季笑着道:“剩下的人分散分配到地方,十户一户长。一个户长,领两户百姓,统八户罪籍。”
    梁适眼前一亮,拍手道:“妙啊!”
    寇季笑了笑,没说话。
    韩地也就大宋一府之地而已。
    管理起来远比大宋容易。
    寇季一个治理大宋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理一个小小的韩地,轻而易举。
    寇准就更是如此。
    其实这个法子,不是寇季想出来的。
    而是寇准。
    寇季如今被大宋所有的事务缠身,根本就没时间去处理韩地的问题。
    寇准在仔细了解的韩地的百姓情况以后,就提出了如此法子。
    他知道那些从海上而来的将士们的底细,知道那些人现在效忠的是寇季,而非寇天赐。
    所以这种将将士们打乱分配的事情,必须要寇季来说,那些将士们才会听。
    寇季如今借着梁适,将话带回去,刚刚好。
    梁适在赞叹了寇季以后,忍不住道:“老王爷,您几乎将大部分兵马分配到了韩地内部。边陲上只有三万水军。
    鸭绿江边上一支强军也没有,您不怕吗?”
    寇季哈哈大笑,“怕什么?怕我自己派遣兵马过去攻打自己的封地?”
    梁适听到此话,居然没有不好意思,反而一脸认真的道:“您得为以后做准备。您不可能一直待在汴京城。”
    寇季闻言,收起了脸上的笑意,认真的打量了梁适一眼,“你准备彻底在韩地生根?”
    梁适反问道:“臣已经是寇氏的家臣了,您觉得臣还有反悔的余地?”
    寇季正色道:“你若是在韩地呆腻了,愿意到汴京城出仕,我可以帮你。”
    梁适笑着摇头道:“既然已经在韩地出仕,再到汴京城出仕就毫无意义。不会得到任何信任。”
    寇季听到此话,就知道梁适是真的打算死心塌地的留在韩地。
    对此,寇季心里十分感慨。
    他很想问一问寇准,到底给这家伙灌了什么迷魂汤,居然让他对寇氏如此忠心。
    寇季盯着梁适道:“你既然决定在韩地落地生根,那我也不怕告诉你一些实话。我韩地如今的百姓太少了。
    若是兵马太多,那就没有人去领着那些罪籍种地了。
    所以我们必须等到人口提上去了以后,才能供养更多的兵马。”
    梁适迟疑了一下,沉声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寇季笑道:“这个道理我懂。不过只要我人在大宋,韩地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更何况,韩地一旦出现了问题,其他几处恐怕会唇亡齿寒。”
    梁适沉吟了一下,道:“但愿如此……”
    寇季一脸和煦的笑容道:“此次牵来朝贡,你都带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