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414

作品: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  |  分类:其他类型  |  作者:觉三千里

    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当然不能由包拯想出来。毕竟他要设立一个有执法权的监督官员的机构,就由包拯担任第一任长官。如果这个主意由包拯自己提出来,那味道就变了。
    “朕也觉得,似乎应该再开一门类似于科举的考试,来选拔小吏。毕竟人不读书,则无礼义廉耻。”
    就是开个公务员考试嘛。一个正规的考试,至少能把那些拿着几百两银子,削尖了脑袋想要钻进官府吃皇粮、鱼肉百姓的害虫挡在门外。
    他扫视一圈殿下群臣:“你看,那小吏做得出这种丧心病狂之事,众卿就一定做不出,这就是由于众卿读得书多,将圣人教化记在了心里。”
    “这……”
    有臣子站了出来:“官家,臣以为此举不妥。”
    赵受益亲切地问他:“有何不妥?”
    那臣子道:“历来科举,每科不过取中数百人,三年一科,已经花费不小。可是能为国家选中人才,充当栋梁,这点花费也就不算什么。可是如果要以科举选任小吏,这个规模会扩大数倍,花费也要扩大数倍。如此劳民伤财,却只为选拔小吏,臣窃以为不妥。”
    赵受益点头:“嗯,花费大,还有什么理由?”
    那臣子壮着胆子道:“且读书之人未必愿意委身为吏,愿意委身为吏的大部分都不是读书之人。如果开设了选拔小吏的科举,能中的不愿去,愿去的不能中,则毫无意义。”
    赵受益又点头:“这也是个理由了。还有么?”
    那臣子满头冷汗,摇摇头:“没有了。”
    赵受益轻叹一声:“朕知道了。”
    他明白这些人不愿意让他开公务员考试的理由。
    毕竟官吏二字虽然常被人连在一起说,但其中却有着天渊之别。
    官员有品级、有官身,比吏要尊贵无数倍。
    之所以会有这种区别,在宋代这个门阀士族已经衰落的时代,不过就是由于一个科举考试。
    官员能够考过科举,所以鱼跃龙门,一步登天。小吏考不过科举,所以终生都只能是杂鱼。
    而现在小吏也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出任了,那么吏与官之间的差距会迅速缩小。
    这个差距永远都不会被弥平,但却足以让官员们跌下神坛。
    大家都是通过考试进来的,谁又比谁尊贵到哪里去呢?
    因此公务员考试势必会遭到官员们的抵制,因为他们都是科举出身,公务员考试会让他们的身价含金量缩水。
    说到底,还是牵扯到了自身利益……
    赵受益道:“但朕觉得,此事依旧利大于弊。”
    “科举花费众多,虽然只是三年一届,却有院试乡试等等数级,每级又有许多场不同的考试。换算下来,自然投入得多。而包卿提议的这个新考,招募的却是小吏。既然是小吏,那么就没必要这样层层筛选,考两次试也就行了。至于考试的内容,也与传统的科举不同。圣贤书要考,但不是重点,重点应在律令、算术上。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能中的不愿考,愿考的中不了的情况了。”
    公务员考试的定位就是为了选拔基层的小吏,四书五经算是思想政治大题,要考,分数占比不少,但也不算多,律令和算数才是大头。后两者都是官府基层人员工作中所必须用到的技能。
    这与传统的科举考试几乎就没有太大的冲突,他就不相信这些寒窗苦读十年,盼着金榜题名中状元的儒生们能够放下身段来学算术。
    ……公孙策大概算是个异类吧……不过他的数学能力应该是天生的,再加上个人爱好,但有这个爱好的儒生大概很少很少……
    “所以,这个新考所要选拔的,应当是那些略通文字,粗识律令,算数能力比较强的人。朕相信,即使没有这个新考,这些人也不会参加科举考试。即使参加了,也得不到功名。既然如此,何不给他们铺一条康庄大道,叫他们能施展所长,到官府里来呢?”
    有臣子迟疑道:“举国上下的官府中,有数万名小吏。一时之间,又上哪里去找这样的数万人来呢?”
    赵受益悠然笑了:“朕听说,好几年前有个姓晏名殊的枢密副使,在京城开了一所大学?”
    第129章
    掐指一算,晏殊的清北大学已经开张好几年了。
    赵受益还记得,清北大学第一年招生的时候,差不多有十万人冲着晏殊“天下第一大才子”的名号来瞧热闹,清北大学门前的广场被挤得水泄不通。
    虽说最后报名上学的人数远没到十万,但也已经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了。
    从那一年以后,清北大学年年招生,报名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