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作品:农家药女:富贵临门 | 分类:历史军事 | 作者:冷香忆
黄纸的字是王志高写的。
黄纸比宣纸便宜的多,当然一分银钱一分货,黄纸脆的很容易裂开也不吸墨,没有宣纸有韧性吸墨。
王志高一直用黄纸练字。
闻言,赵氏心喜,“比我们家预算的少,真是谢谢你们家。”看完纸上的内容就交给了长子。
丰氏又道:“我家老头说,你家是做饼的,要是有富余的银钱,最好再打口水井,用井水做饼。”
赵氏收到了宝贝女儿激动的小眼神,微笑道:“姐夫真是有远见。不瞒你说,我们家是想打口摇井。”
“我家老头子说,打摇井三两五分银,打水井三两银。”丰氏怕赵氏不明白,解释道:“摇井上面的摇柄是铁做的,得去镇里铁铺打,水井不需要摇柄,所以打水井比打摇井的便宜。”
李如意开口道:“摇井好。摇井安全。”
李健安兄弟被王志高拉过去讲纸上所写的修建的材料,后者在来之前已经把王海的话都记牢了。
李家给王家付了三两银钱的定金,王家后天就带着材料及人过来开工,五天之后,李家再付给王家三两银,又过五天,李家付三两银,最后等房修建完,打好摇井,付剩余的银子。
李家也是有文房四宝,就是好久没有用过了。
李健安兄弟与王志高写好了契约,念给丰氏、赵氏听之后,李健安替李山按了手印,王志高替王海按了手印,这份契约就成了。
李如意当场就给了丰氏三两银钱的定金。
丰氏没想到李家是李如意管着银钱,心里又高看李如意几分。
丰氏母子喜气洋洋的走后,李家人兴奋的在堂屋里面说话。
李健安把纸交给李如意,“妹妹,你瞧瞧这纸上的人名,都是王族本族的人。”
李如意在前世是医学硕士,到了今生竟是成了只认得几个繁体字的“文盲”。
好在原身认识的繁体字不少,王志高写在纸上密密麻麻的字都认得。
纸上前面都是建房的材料,最后面两行才是人名。
她细瞧了瞧人名,竟是没有丰氏的两个继子,问道:“王伯没给王冬至、王春分说咱们家建房的事?”
赵氏挑眉道:“不知道说没说。那两个懒汉不来才好。”
“娘,我们家应该知会马姨,后个她得给十二人做饭,还有从后个起,咱们家白天修建房子太吵,您就在她家呆着。”
赵氏忙道:“我怎么能让你们守着家,我自个去外面爽快?”
“您怀着我的两个小弟弟呢,听不得吵。”李如意低声道:“我这不是也怕别人说您与马姨的闲话吗。”
李家、许家的男主人都不在家,来了十二个男人干活、吃饭,村里的长舌妇肯定会以此诋毁赵氏、马氏的名声。
李家兄弟跟着劝赵氏,赵氏不是固执的人,再者这个年代的女子把名声看得比命还要重要,就同意了。
马氏得了李家的准信,从后天起做十二个成年男人的饭,这个活计没有什么难度,菜、黑面、柴,家里都有,成本很低,半个月大概能赚几十个铜钱,真是极好的事。
且说金鸡镇驿站的刘大人把八百张饼带回镇里交给了郝大人,由后者献给了贵人。
32灌饼进王府
原来这个贵人不是别人,正是整个燕城的主人燕王的小儿子—周莫玄。
周莫玄今年十二岁,是燕王妃所生,与燕王世子是嫡亲的兄弟,一出生就被朝廷封为从二品的县公。
前些日子他跟着燕王妃一起去燕王府设在凤凰山的庄园瞧看在那里避暑的奶奶燕王的生母秦太妃。
这不燕王府来了信,说是秦太妃的嫡亲外甥快到燕城,秦太妃着急见亲人,也不避暑了,从凤凰山返回燕城。
金鸡镇是凤凰山至燕城的必经之地。
秦太妃、燕王妃母子到达金鸡镇已是夜晚,就在驿站住下来,准备次日离开。
谁知,秦太妃这一激动夜里失眠,黎明才睡着,一觉就睡到了中午。
天下大雨,人不留人天留人,眼瞅着金鸡镇离燕城不过六十里路,车队却是走不了,秦太妃觉得驿站安排的住所干净整洁吃食还算可口,就又住了一晚。
驿站的饭菜却是不对周莫玄的胃口,这位县公爷在王府一直娇生惯养,对于吃食特别的讲究,就有些闹小性子,瞧什么都不顺眼。
郝大人听王府的二总管说周莫玄爱吃新鲜的吃食,就派副官刘大人去买鸡蛋灌饼。
周莫玄不信金鸡镇这样的小地方还有北方独一无二的面食,等吃到鸡蛋灌饼,这才相信。
不但鸡蛋灌饼,就是葱花饼味道也好。
周莫玄特意请燕王妃、秦太妃尝饼。两位长辈什么面食都吃过,吃了两种饼,也是夸赞了几句。
如此周莫玄就让郝大人订了八百张饼,次日一早让人快马加鞭带给了燕王府,给燕王、燕王世子及府里人当早饭。
至于饼钱算在住宿两晚的开销里面,燕王府的二总管直接给了郝大人二百两银票。
郝大人只收了一百两银票,在恭送周莫玄离开时,壮着胆子满脸恭敬的低声央求道:“下官已在金鸡镇驿站任了十一年的站长,还请县公爷在王爷面前替下官美言几句。”
周莫玄一袭丝绸紫衫,生着一张芙蓉面,肌肤粉白,瓜子脸,剑眉桃花眼,眼尾上挑,琼鼻朱唇,一等一的容貌,只是气质带着两分邪气,像只小狐狸,瞟了一眼比他奶奶年龄还大已经满头白发的郝大人,只说了一字,“好。”
祖孙三人还没到燕城,八百张大饼就已经送到燕王府各处,上至燕王,下至亲兵军士,人人都吃上周莫玄带回来的饼。
“饼里有鸡蛋,蛋里有饼,这叫鸡蛋灌饼!”
“燕城那么多家酒楼,街道上那么多家面馆饼铺,就没有一家会做鸡蛋灌饼。”
“这饼子烙得两面金黄,鸡蛋香面也香,端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