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

海棠书屋

第四章 乱葬冢(13)

作品:故国  |  分类:其他类型  |  作者:孟沉灯

    国民大会的召开时间越来越近,广场上的学生越来越多,情绪也越来越高昂,新闻媒体的报导根本压不住,事态向着最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着。
    晁崇阳派代表去广场上慰问学生,顺便和学生谈判,稍作妥协,劝学生们先离开。学生们看到政府表示出了诚意,渐渐小批小批地离开了广场。
    乔童舟敏锐地察觉到了晁崇阳的意图,马上联系了《国民日报》《新华社》《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官方媒体,将这次的学生运动彻底定性为“动乱”。
    学生们看到今天各家报纸的头版上都写着大大的“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这几个大字,纷纷义愤填膺。
    这一次,更多人聚集到了广场上,并且坚决要求见到总理,提出了“重新定义学生运动性质”“公开官僚资产”“改进分配制度”等多项要求。
    李敬龢看到时机已经成熟,果断向晁崇阳提出:必须出动军队进行镇压,责任全部担在自己头上,只求得到北京军区的军事指挥权。
    晁崇阳动摇了,但他还是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尝试联系到了总理冯源朋,希望他能出面,先暂时答应学生的要求,以安抚民心为重。
    冯源朋是中立派的,他本不想插手这件事,在接到晁崇阳的命令后,他感到非常为难。如果帮了晁崇阳,就会与保守派为敌;不帮晁崇阳,就是公然抗命。
    这个时候,李敬龢再一次出面了,他来到了乔童舟面前。
    “乔老,现在一切都在按我们的计划进展,对于学生们提出的见总理这个要求,我觉得我们可以利用。”
    “如何利用?”
    “刚刚得到消息,晁崇阳已经给冯源朋施压了,让他出面接见学生代表。那我们就顺着晁崇阳的意思,把这出戏演下去。”
    “此话怎讲?”
    “冯源朋可以见学生,但决不能同意学生的任何要求,并且要表现得颐指气使,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态度。”
    “妙。”乔童舟露出了老人慈祥的微笑,马上给冯源朋下达了建议性的指示。
    连续接到两条命令,冯源朋意识到,这次这个面他是必须要出了,这次这个边他也必须要站了。
    假如听保守派的,最坏的结果就是晁崇阳大怒,撤了他的职权,并且让他背黑锅,永远钉在镇压学生运动的耻辱柱上。假如听改革派的,最坏的结果就是引发全体官僚阶层的不满,贴上卑躬屈膝的标签,在党内永远失去影响力。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决定。
    学生领袖们看见总理走出了王冠大楼,在几名军人的带领下,兴奋地呈上了“自己的要求”和“万人血书”。
    冯源朋让学生代表跟自己进去谈,到了会堂里,冯源朋连看都不看“要求”和“万人书”一眼,而是喝起了茶。
    学生领袖刘慈博侃侃而谈,向总理陈述学生们的惨状,并指出学生要求的合理性,但冯源朋喝了一口茶就立刻打断了他。
    “你们如果真的为了同学好,就马上带领同学们回到学校,正常上课。”
    “可是……”
    “没有任何可是!你们的父母辛辛苦苦送你们到北京上学,就是为了整天旷课吗?至于你们提出的要求,党中央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话就说这么多,回去吧。”
    说完,冯源朋就示意军警把学生代表们带出去。
    学生领袖们严重缺乏谈判经验,手上唯一的筹码就是广场上数千名学生。政府没有答应他们的任何要求,也没有重新定义这次运动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他们直接带着学生们回去,等事态稳定后,政府首先拿来开刀的就是他们这几个领头的“动乱分子”。
    他们当然不能带着学生回去,他们希望学生们永远留在这座广场上,这样他们就能永远做“领袖”,永远当孩子王。
    回到广场上后,学生领袖们告诉大家,哪怕以死相谏,都无法动摇政府的傲慢,“我们必须继续留在这座广场上,用我们的生命为今后全人类的自由铺路,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会记住我们的牺牲!”
    晁崇阳眼见事态已经无法逆转,终于下达了任命,让李敬龢接手北京军区,并让他签署了调令。
    从李敬龢手握兵权的那一刻起,改革派的丧钟也正式被敲响了。